刘诗嵘
不久前,在青海三江源头举行的一次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名为“水与生命”的盛大的音乐会上,有好几位从国外来的歌唱家演唱了歌颂“水”或“草原”的歌曲,例如一位德国歌唱家就唱了歌颂莱茵河的歌,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却演唱了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可以算是他的中文歌曲的“保留曲目”了。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举办过一次纪念王洛宾的节目,其中有一道知识测验题:有哪几位外国歌唱家演唱过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电视台的标准答案是:“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和西班牙歌唱家卡雷拉斯。”这虽然也不算错,可是节目制作人却有一个重要的遗漏:早在生于1946年的卡雷拉斯还是一名6岁的儿童时,前苏联的男高音歌唱家贝布托夫就已经于1952年用字正腔圆的中文演唱这首歌了,而且唱遍了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太原、济南、沈阳、大连、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成为那年举办的“中苏友好月”活动的一个吸引观众的亮点。至于罗伯逊演唱这支歌的时间更早,大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至1946年间,他为了庆祝中、美、英、苏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胜利和联合国成立,演唱了两首中国歌曲并录制了唱片,其一为《义勇军进行曲》,另一首便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至于贝布托夫的演唱,还得从1952年苏联为了庆祝《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一周年来到中国演出的艺术家代表团说起。
在那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中,苏联派来了阵容空前的表演艺术家和表演团体,除了著名的苏军红旗歌舞团之外,还有世界级的芭蕾大师乌兰诺瓦和她的舞伴、苏联功勋演员康德拉托夫,小提琴家科岗和卡维尔兹涅瓦,钢琴家叶米里央诺瓦,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歌唱家米哈依洛夫、盖达依、纳塞罗瓦、哈侬、贝布托夫和聂恰也夫,木偶艺术家奥布拉佐夫,还有莫斯科轻歌剧院的一对芭蕾演员以及马戏院的柔软体操演员和魔术家。对于较年长的中国文艺爱好者来说,他们大多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已经上演了的苏联的歌剧、芭蕾的舞台艺术片上领略了乌兰诺瓦、米哈依洛夫等艺术家的风采了,也有不少人看过了贝布托夫主演的歌剧影片《货郎与小姐》,可是,对于贝布托夫竟能将《在那遥远的地方》唱得那么地道,还是感到惊喜。现在想想倒也不奇怪,因为作为阿塞拜疆的民间歌手出身的贝布托夫,尽管他后来也经过了音乐学院的进修,其成长的道路略似我国的才旦卓玛,但是由于他所属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产生中国西部民歌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他才能够比罗伯逊或卡雷拉斯等欧美文化背景的歌唱家们唱得更够味儿。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他的中文吐字,比起今天我国的某些歌星非得把“心情”唱成“星星”来要好得多。
那一次苏联艺术家的所有节目都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那时还没有电视录像),也由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舞台纪录影片并于苏联艺术家离开后公开放映过,怎么中央电视台制作纪念王洛宾的节目时竟忽略了呢?我认为不能将这节目的编辑者年轻、没有经历过作借口,更重要的是,编辑同志们尤其是电视台的领导应该重视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重视艺术档案工作。最近,《中国文化报》的有关同志采访这段历史时,我便和他们作了详谈并提供了一些书面的材料,好使这段美好的中苏文化交流的历史不至于湮灭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