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国证监会预披露了第一批7家创业板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将于17日召开发审会。据悉,首次发审会此后数天将持续集中安排发审会,具体安排主要根据后续几天企业反馈意见的回复情况和讨论情况。
“集中发审、批量发行”,或许被理解为供给压力加大,甚至被说成是“洪水猛兽”来了。
但笔者认为,创业板“集中发审、批量发行”还是应该与其发行申请材料递交的集中性有关,各方没必要高估其压力,根本没必要谈“批量发行”而“色变”。
第一个方面是融资量不大。证监会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已经受理申请的149家创业板企业共拟融资336亿元。在这149家企业当中,募集资金量最大的为8.25亿元,最小的为0.85亿元,其余企业平均募集资金量为2.27亿元,仅为目前中小板企业首发平均募集资金量的60%。这与融资额动则几百亿元的大盘股相比,更是“如九牛之一毛”。
而从发行前股本和平均首发股份数来看,149家已受理企业发行前股本总额为114.6亿股,股本最大的为4.58亿股,最小的为0.25亿股,其余147家发行前平均股本为0.747亿股,为目前中小板发行前平均股份数的73%(以中小板293家上市企业计,下同,平均股本为1.02亿股)。拟发行股份总额为36.29亿股,发行量最大为1亿股,最小为0.085亿股,其余147家平均拟发行股份约0.24亿股,为目前中小板企业平均首发股份数的70%(中小板为0.34亿股)。
从这些数据,我们也不难发现,拟在创业板发行上市企业的融资额发行股本和发行规模都很小,对主板市场资金面基本的影响显然是有限的。
第二个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创业板市场的形成要求有多家企业同时挂牌。只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挂牌交易,才能称之为一个板块。而集中发行显然有助于板块的形成。
第三个方面,集中发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新票上市首日遭爆炒的局面的形成。
新股上市首日遭爆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票的供不应求。我国股市历来有“新股不败”的心理,投资者往往投入很多资金去“打新”。如果经常有大量的新股申购的话,肯定会分流部分“炒新”资金,从而直接抑制新股炒作。而创业板计划“批量发行”,显然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本轮IPO重启以来,已经出现过多次四只新股新股在中小板股票“打包上市”的局面。这也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模拟创业板,测试市场的抗压能力,为创业板的推出做准备”。
从“打包上市”后的运行情况来看,前期盛行的新股“爆炒”风出现了明显降温。如8月21日在深交所一同挂牌的光迅科技、新世纪、天润曲轴、博深工具四只新股,当日走势波澜不惊,涨幅均未超过100%,四只股票的换手率也均未超过70%。
等了十年,创业板终于来了,虽然她将以“批量发行”的方式与大家见面,但大家完全没必要有恐慌心理。因为其平均发行量、平均融资额并不大,即使发10家、100家也算不上太大,想必对市场的影响也肯定是有限。(朱梓) (来源:证券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