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隐性政绩根源剖析:“老实人不吃亏”改变政治生态

2009年09月14日14:3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字体:↑大 ↓小

  政绩有显性隐性之分,显性的政绩是看得见的成绩,隐性的政绩是打基础、做准备,暂时还没有出现效果。据媒体报道,某地兴建了一项节水工程,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民心工程”。但上级对这项埋在地下的“民心工程”却不感兴趣,还提出了批评,而对其他地方建新房、修道路等做在“地上”的工程则非常满意。
这正是干部追求显性政绩的体现,也必然造成公信力的下降。

  据上海市社科院最近进行的一项“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调查显示,受访市民非常关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诚信状况,对社会上不诚信现象深恶痛绝。“吃亏在于不老实”这句话早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话的内涵本是不让老实人吃亏,让不老实者付出代价。可惜与现实生活相比,经典格言似乎总是处于纸上谈兵的层面。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与事,有太多因为老实而吃亏的活标本。比如有些官员一上台就是大手笔,贪图GDP增长率而虚报数据,却仍能官路通畅;一些老实官干的事真正是为地方、单位的长远发展好的,短期看成效不明显,很多年后可能才会体现出来,这些官员有时却不易得到提拔。尽管别让老实人在视线里“走失”的口号一直在喊,但“走失”的人中从来不缺少老实人。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并出台了一系列干部考核的要求,但是我们仍不禁想问,官员最大的政绩究竟应该是什么?那些老实干部所做的隐性政绩如何体现?让干部考核不变味不走样的关键又是什么?

  最大的政绩是公信力增强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只有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才算是真正的政绩。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换句话说,党委政府的所有行为都要以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增强人民对其的信任和认同为出发点和归宿。

  维持公信力是世界各国政府不可避免的巨大挑战

  任何时代的执政者,都把树立和巩固公信力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他们懂得,无论统治关系如何变化,都必须使自己掌握的权力以“公共权力”的面貌出现。要实现这点,不仅要履行各种公共职能,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需的服务,还要塑造意识形态,增强观念上的承认。马克思曾经精辟地指出,即使是最愚蠢的统治者,都知道要承担必要的社会服务职能。

  我国传统治国之道就特别强调公信力的意义。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如何树立公信力。他说,政治的核心就是“取得公信”,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人们耳熟能详的“君民之间犹如船水关系”的比喻,就是对如何取得和维持公信力的形象说明。

  在现代政治中,主权在民,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已经被各国普遍接受,成为所有公共权力建立和运行必须遵循的原则。即便如此,维持公信力也是各国政府遇到的巨大挑战。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信任危机遍布各国。尽管各国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具体原因不同,但是一个共同之处是,各国政府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变化快速、多样,并且有强烈自觉性的公众需要。

  官员追求“显性政绩”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在政治领域的泛滥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多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公共权力机构运行的基本目标。通过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工作,加快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各级公共权力机构比较有效地实现了这个基本目标。但是,社会越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要求越高。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不仅制约了公共权力的有效运行,更破坏了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正形象”,削弱了其公信力。

  这些年来,各地出现的各类劳民伤财、贪大求洋的“政绩工程”是这些弊端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些领导干部来说,满足个人升迁的需要压倒了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追求个人“政绩”的冲动压倒了实现当地繁荣稳定的职责;攫取眼前利益压倒了实现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利益;维护小群体利益压倒了对全局利益的服从;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就是不惜环境、社会代价提高GDP的增长率;按照他们的逻辑,只要能够在短时间取得让人“眼前一亮”的成就,就能为自己的升迁提供足够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逻辑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在政治领域的泛滥。这些本该以秉持社会公正、充当公共模范为己任的“政治人”已经蜕化为无视外部性(社会成本),以个人的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政治收益的“经济人”。政治行为失去了道德的约束,摆脱了社会的束缚。

  无论政绩考核指标如何调整,都不能以公信力的缺失为代价

  显然,不能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笼统的理由来解释“政绩工程”泛滥,公信力下降的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因为认识缺位、道德滑坡或体制弊端。这四个理由只触及到问题的某个侧面。社会转型是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的过程,作为掌握着大量资源的公共权力,是保证转型平稳的核心力量。在转型背景下,公共权力机构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应该努力维护自己的“公共”形象。所谓的认识缺位、道德滑坡把问题归因于个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退化为“经济人”,还有许多人在不计名利,默默奉献,踏实做事,长期谋划。至于体制弊端理由则把制度的作用“神化”了,制度固然重要,可以使好人变坏人,但是如果只注重设计制度,忽视了制度所需要的社会道德环境,那么制度只能停留在书面上,无法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内在规则。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看待政绩工程泛滥、公信力下降这个现象,从多方面入手寻找解决之道,建立起制度、机制、道德、认识良性互动、相互支持增强的纽带。首先,要明确增强公信力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核心就是要让人民信任公共权力。即使提高了GDP十几个百分点,建设了更多的地标性建筑,吸引了上千万美元的外资,如果采取的手段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感,伤害了当地人民的利益,尤其是长期的根本利益,那也不是真正的政绩,因为它们破坏了公共权力的公信力。没有人民的信任,何谈政绩的大小?

  其次,要真正弘扬政治的道德性。政治需要实力,更需要道德的支撑。这些年来,干部队伍已经被俗称为“官场”,“厚黑学”成了显学。有些人认为,既然是“官场”,那么就要像市场一样,实行交易原则。更严重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由于社会公众并没有履行消费者主权,所以官员队伍的调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敢做事、不攀附的干部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反而是那些善于钻营、投某些上级所好的干部一路青云。这种“逆淘汰”机制完全失去了道德良知的约束。因此,一定要恢复政治的道德性,道德的羞耻感,使德才兼备,德性优良,具有道德示范性、感召力的人掌握各级公共职位。这不仅有助于恢复干部队伍的风清人正,也能为变化快速的社会提供表率。

  第三,要深化制度改革,有效约束过度扩张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掌握的资源过多,干预的范围过大是“政绩工程”泛滥的制度原因。在缺乏社会有效监督、道德良知底线束缚、体制内部有效制约的情况下,一些掌握了大量公共资源的官员就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以个人爱好来替代或凌驾公共意志。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的政绩工程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甚至完全是满足个人的某种爱好。因此,要建立体制内部的有效制约,把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力交给法定的部门,避免个别领导、部门垄断公共权力;要限制公共权力干预的范围,把属于市场、社会的领域交给企业、公民社会;要加强公共权力机构对公众负责的制度建设,真正实现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原则。

  第四,要加快机制建设,提高公共权力机构的“公共性”。公共权力不仅来源于人民,其运行也需要人民的广泛参与。只有通过参与,才能使人民真正有主人翁感,不仅能够分享公共资源,而且愿意承担公共决策失败带来的损失。在“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社会风气下,重新塑造主人翁感尤其重要。既要激活现有的制度化参与渠道,也要根据社会需要扩大参与渠道。公共权力机构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公共参与提供便利,更要转变公共服务的理念。要从不顾公众需要的供给导向转变为满足公众需要的“需求导向”。在建立服务型政府过程中,这种转变非常重要。

  在目前,无论如何调整政绩考核指标,关键的原则决不能放弃,即公共权力机构既不是谋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也不是只重形式文件的官僚,更不是只服从上级命令的执行者,而是能够凝聚社会力量、赢得社会支持的权威机构。因此,一定要把增强公信力作为衡量各级公共机构的核心尺度。只有每个公共机构、每位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这个原则,才能有效地改善公共机构的公共形象,为平稳地走过社会转型提供信任支持。(作者杨雪冬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副所长、研究员)

  1

   发表评论字体:↑大 ↓小

  “老实人不吃亏”改变政治生态

  特约嘉宾

  中共湖南省洪江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肖 简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人力资源部 杨 帆

  主持人

  人民论坛记者 杨 轲

  重视隐性政绩,将对干部执政价值取向和作风状态产生深层影响

  人民论坛记者:一直以来,老百姓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都感到很神秘。作为一名干部学院的工作者,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帆:我认为,老百姓对此产生的神秘感,正是干部考核最主要问题的所在,即群众参与程度不深、范围不广、满意度不高。比如考察预告,一般就是把预告张贴在外面,缺乏更多的手段进行宣传,不能确保所有的群众周知;考察范围比较狭窄。更多的是在单位内部进行考察,谈话的对象主要是其下级,这些人心存顾忌,谈话时不敢往深处说,也不好往深处说。考核干部时如果缺乏群众的参与,听不到群众的心声,不知道群众是否满意,肯定会影响考核工作的效果,使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流于形式,失去考核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人民论坛记者:据我了解,湖南省继早前被媒体报道过的提拔多名县委书记到省直机关、厅局任职后,最近又新提拔了19名县委书记为副厅级干部。那么在考核这些干部时采取了哪些措施?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感觉效果如何?

  肖简:干部考核的问题理应受到重视。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就指出,要落实“三个不吃亏”的用人理念。因此,无论是“横向交流”、“上下互动”,还是“就地提拔”,都是这一理念的再深入和再创新。由此催生的“蝴蝶效应”,也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价值取向和作风状态产生了诸多深层面的影响。

  此次湖南省委新提拔的19名县委书记中,有16名是原地提拔,其良苦用心正是希望能对广大基层干部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只要在基层扎实干事,做出实绩,不调动也一样受重视、受重用、受褒奖。从而在基层形成一种强大的“磁场力”,充分调动了一批上层优秀党政人才“下沉”的热情,也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基层干部立足“原地”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决心,对基层的发展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应该将选人的目光更多的投向基层,向务实型人才聚焦。应该力推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的人。新理念带动新气象,不仅是湖南,如果全国都不断探索“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选人用人常态机制,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全国的政治生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尤其是在基层干部队伍中,逐步形成一种争当老实人、争干实事、争创实绩、争求实效的良好做事氛围。

  要让干部考核不变味不走样,制度保障是关键

  人民论坛记者:最近中央出台的有关干部考核的文件中就特意强调,要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如何才能使中央的这个提法落到实处,并且避免在执行时出现变味、走样、打折?

  肖简:探索机制难,突破机制最难,尤其是突破现有的选人用人机制更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的前提下,还要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与勇气。与此同时,我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眼下,金融危机使得抓经济增长成为我们的迫切任务。如同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所说,“从可持续发展看,缝好"里子"尤为重要。美,不能只体现在面子上,我们要"由里往外"美。”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干干净净的经济增长,所以必须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的关系。

  就拿最近炒得正热的“被就业”、“被加工资”等事来看,虽然中央一再要求不能单纯以GDP、就业率等数据的高低作为干部考核的标准,可是对很多官员来说数据仍然非常重要,这也就导致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统计数据的精确和诚实。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老实人。

  干部考核方式的转变,所标注的不应只是“官念”上的转型与重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要通过打破干部使用的传统模式,剔除干部提拔的层级壁垒,创新干部流动的组合框架,为选人用人探索出一条好路子和新模式,这才能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最终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用人格局。

  杨帆:没错。所以我认为,首先要从制度上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对干部的考核,不仅要听现单位干部职工的意见,还要了解与干部上、下级关系单位、部门职工的意见。同时,还要让普通群众参与进来。普通群众无权参与的话,会对党政领导班子感情淡漠,致使考核结果的公信度下降。

  其次,要从制度上保证群众了解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绩与作为。干部工作都很繁忙,不要说普通群众,就是本单位内部的职工,接触他们的时间和机会都有限。当地群众不清楚党政领导班子的政绩与作为,如何能感到满意。我认为可以从制度上安排,如让干部定期在电视台或网络视频等方式,向群众汇报工作回答问题等。

  第三,从制度上保证群众的满意度不被篡改。封建社会的贪官索要万民伞的荒谬事虽然已成为历史,但是在公权力依然强势的今天,如果没有制度保障的话,个别干部还是会做出歪曲民意之事。要从制度上完善,使组织部门在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时,能够做到“脑勤”,用心观察群众反映的真实情况;做到“眼勤”,认真了解群众的意愿,体察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声音,反映群众的要求;做到“脚勤”,经常深入群众,访民情、探民意、听民声。(人民论坛)

  2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