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开始,北京市卫生局开展了一场医患角色互换的体验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加,即便是活动告一段了,还有很多人一直关注。采访中,记者感到,人们绝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好玩才参加和关注,更重要的是,看病难、医患不和谐等卫生领域的顽症,仍然困扰着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
从效果来看,医患的“变形记”确实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医患矛盾如此尖锐的今天,哪怕一点点理解和体谅都是弥足珍贵的。毕竟猜忌和怨恨的种子已经埋下。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医患之间大大出手的恶性事件频频出现,就足以证明双方裂痕之大。
院长们做一回普通病人,切身感受到患者就医时的种种难处。这无疑将会影响他们对患者的看法,甚至影响到他们对医院的管理,让更多方便患者的措施出现在自己医院里,让“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更多地落在实处,而不是挂在墙上。退一步讲,至少谈起患者,他们能够平心静气一些。
公众跟医生忙碌一天,亲眼看到这个职业的苦和累。这无疑也会加深他们对医生的理解,对医学特殊性的理解,从而在排队的时候能够想到“医生也不容易”,或者在看病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这个医生坏所以才给我看3分钟”,而是“有很多人还在外面等着呢”。患者也能平心静气一些。
一般来说,双方的理解沟通往往能够消弭矛盾,至少不至于让它升级或者激化成更坏的结果。医患之间也不例外。在种种医患纠纷中,我们发现,常常不是医生黑心无良贪财害命,或者患者素质低下无理取闹,导致双方势如水火拳脚相向,而是彼此原有的误解在切身利益面前扩大化,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为“变形记”活动鼓掌叫好。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活动的局限性。虽然角色互换体验能够增加人们的感性认知,使彼此紧绷的关系更有弹性一些,而不是如火薪一样一点就着,但是医患之间的“扣”要想解开却需要更多工作,更大努力。因为医患矛盾是卫生体制矛盾的爆发点,却不是它的源头。
正像有的院长所说,患者看病不易,他不是头一天才知道。只是他也有心无力。正像有的公众所说,医生们很辛苦,他也不是今天才发现的。只是有病还是想看好、看舒心,还得找信得过的医生看。
也许有一天,医疗资源真的能够极大丰富,专家们俯拾皆是,那时候我们就完全不用操心卫生体制了,医患的战友关系也能够恢复本来面目。然而,只要那一天还没有到来,只要优质医疗资源还比较稀缺,只要医患之间还缺少博弈的平衡,那么我们就得好好动脑筋,看看现有的资源怎么分配才更有效率更公平合理。否则,矛盾将会越积越多,医患也难有宁日。
当前,新一轮的医改如火如荼。从加大政府投入到医生绩效工资,从基本药物制度到完善医疗保险。每一项都是新的努力。老百姓也睁大了眼睛看着它们的实际效果。如果大的方面起了作用,医疗资源增加且分配得当,患者病有所医,医生劳有所得,医患之间的矛盾也会自然减少。那时候就用不着搞什么“变形记”了。(董伟白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