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建国大业》导演韩三平、黄建新携部分主创人员在广州宣传。韩三平称正在筹拍《建国大业》前传,暂定名《建党大业》。《建党大业》将成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于2011年上映,到时候出现的明星将更多。[专题:建国大业] |
《建国大业》有一场之前甚少提到的“主席遇袭”戏。(CFP图) |
邬君梅 |
陈坤 |
克隆《建国大业》《建党大业》要找更多明星
昨日,《建国大业》导演韩三平、黄建新率演员邬君梅、陈坤、王学圻、刘仪伟等到广州宣传该片。在将该片全国票房期许提到4.5亿同时,韩三平当天承认正在筹拍《建国大业》前传,“姑且暂定名《建党大业》”。《建党大业》将成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于2011年上映,明星更多。
本报记者王振国、沈远安/文 乔军伟/图
准备补发演员片酬
被问及票房期待时,本地院线负责人赵军称广东票房将达5千万,听到这个数字韩三平面露喜色:“广东有5千万的话,全国票房就4.5亿以上了。
提到补发片酬,韩三平说“当然要给”:“李连杰、成龙有自己的基金会接收补发的片酬,像陈坤这样没有建立基金会的演员的片酬,全部放进宋庆龄基金会。”导演黄建新则表示,《建国大业》明年在台湾上映,将分开上下集甚至4集发行《建国大业》影碟,届时将加上许多删减的戏份。
《建党大业》2011年上映
韩三平当天承认正在筹拍《建国大业》前传,而且明星不少于《建国大业》。韩三平对本报记者表示,筹拍前传的原因是他觉得跟建国时期相比,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期也是中国一个重大历史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到1921年南湖组建中国共产党,那个时期也有同样精彩的历史人物,战争、爱情、阴谋等等元素都有,而且也同样具有献礼的意义。”
据悉,《建国大业》里的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宋氏姐妹大多也会出现在《建党大业》,只不过是更加年轻,韩三平说:“到时就需要找一些青春偶像来演,比如那时的宋庆龄才20多岁。而唐国强我想让他来演袁世凯。”
韩三平表示,这部作为建党90年献礼片的剧本已在创作中,有望2010年上半年开拍,2011年上映。
不像真人?
邬君梅:这不是纪录片
跟朱德的扮演者王伍福等特型演员相比,扮演宋美龄的邬君梅在本报观影场读者眼中“不太像宋美龄”。在发布会现场,邬君梅对“像不像”的问题回应道:“《建国大业》不是纪录片,而是给演员留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所以说这个片子跟别的主旋律不一样。我很欣赏宋美龄,她当时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而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还上过《时代》周刊。我在外形上做过努力,张国立为了扮演蒋介石不是减肥了吗?其实,我在悄悄地增肥,这样更像当时的宋美龄,也才更显得‘蒋介石’消瘦。”
而另外一个外形上不太像真实人物的演员陈坤也表示:“我跟蒋经国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别,开始不是很有信心,因为怎么做造型都不能靠近,所以我只能用其他的方式去寻找,根据个人的理解将蒋经国这个人的特点表现出来。”
影迷影评
剧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毅然飞赴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签订了以避免内战、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多党派联合政府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协定》。
但是很快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双十协定》,中国共产党开始坚决的武装反击。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共同斗争中,身处延安、西柏坡战争前线的毛泽东、周恩来,与身在蒋管区和香港等地的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著名民主党派领袖虽然分隔远方,但心气相通,肝胆相照。1948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宣言》,大批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诚恳邀请和精心安排下,历经艰险,纷纷奔赴解放区……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建国大业》在角度和题材上有创新,在领袖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此外之前很少提到的一次“毛主席遇袭”经过、蒋介石阴谋轰炸天安门未遂的秘闻等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现。
毛泽东两次接车体现编导功力
董上德(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建国大业》,“大”是题中应有之义,大人物、大事件、大场面、大阵容,要驾驭这个“大”字,可真不容易。总之,拍出大气魄,当需大手笔。而大手笔离不开独到的细节处理。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比较注意看细节;看完之后,回味其中的情景,还是有不少难忘的细节浮现出来。心想,编创者们的功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比如说,电影里,“车元素”是一个亮点。你看,张澜抵达北平,毛泽东接车来了,他握着刚下小汽车的张澜的手,这一“握”意味着什么?宋庆龄抵达北平,毛泽东接车来了,他先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等候,火车停稳,亲自上车,步入车厢,快速上前,与宋庆龄相见,这样的相见又意味着什么?毛泽东一再接车,这在情节的处理上似乎是“相犯”的,但电影的处理手法是“犯而不犯”,它们并非简单的雷同,相近的情节有不同的细节处理,却也一再表现出毛泽东作为中共领导人恳切联合国内各进步力量的政治抱负和宽广胸襟。还有一个“车元素”,也是神来之笔,就是傅作义亲自为毛泽东开车门,这一举动,体现出傅将军的心悦诚服,也刻画了他言出必行的个性:他说过,若果“输”了,愿意为毛泽东“牵马执鞭”。这一系列的“车元素”,与《建国大业》的题旨密切相关,生活化地展现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在召开第一届政协会议之前,毛泽东看望张澜、李济深,说请他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张澜很爽快地表示服从安排;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民革”的李济深神情肃穆,面无表情,心事重重,不置可否,演员对李济深心理的复杂性捕捉得相当准确。他迟迟疑疑地对毛泽东说,自己曾经下令杀害毛的好友蔡和森,羞愧难当;而毛泽东随即打消他的疑虑,不计前嫌,希望携起手来,共创祖国的明天。这也是一场很细腻的戏,耐人寻味。
总之,电影里精彩的细节处理很多,既是人性化、个性化的,又是朴实生动、能够入心入肺的。
我与祖国同龄
刘峰(影迷,生于1949年10月1日)
前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由广州日报影迷会与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联手举办的最特别而具有历史意义的影迷会,当日邀请了30名与共和国同龄以及与祖国同天生日的影迷为庆祝共和国成立60 周年之际观看献礼大片《建国大业》。观看《建国大业》这部献礼大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是影片有它的特殊性、历史性。影片讴歌了为建立共和国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和浴血奋战的战士们以及一代伟人的韬略,歌颂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人民解放军为解放事业而不怕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是《建国大业》演员都是当今影视有影响的演员,会集了一百多人扮演各种人物角色,阵容强势。毛泽东的扮演者唐国强,扮演蒋介石的张国立等,栩栩如生,刻画了所扮演角色内心世界,演技绝对一流,把握人物尺度十分准确,这也是《建国大业》影片能获得巨大收获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即将到来的日子,广州日报影迷会举办这次活动意义非常,让影迷们重温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一幕,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一伟大时刻,作为自己与祖国母亲同龄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衷心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日益富强,祝福伟大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有容乃大
陈广恩(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
作为给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的影片《建国大业》,第一个感觉就是“大”——场面宏大、演员阵容强大,这可能是建国以来会集明星演员最多的一部电影。这样一部“大”的影片,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大气:一种六十年前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而表现出来的大气,一种六十年后共和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各族人民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带来的大气,一种共和国走向世界大国、强国的大气。这种大气令人鼓舞、激人奋进。
作为一名从事中国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人,我对这部电影最明显的感觉是,影片注意突出国共两党之外中国各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似乎是以往类似的影片所没有或很少展现出来的。以往这类题材的影片,更多地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才最终建立了新中国,重点是放在革命群众和革命斗争上。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国民党越来越失去民心而导致失败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政治协商取得胜利的过程。期间揭示的道理却非常简单:得民心者得天下。
再回过头来看影片开始银幕上的字幕,《建国大业》不仅是祖国六十华诞的贺礼,而且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六十周年的贺礼,因此,影片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政治协商及各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深感震撼的五幕
林慧丹 (大学生 生于1988年)
首先,很感谢广州日报提供这次影片观看的机会。在电影院下看历史片还是头一回,感觉还是挺震撼的。
《建国大业》当中有好些情节和人物情感的表现,都挺让人印象很深刻,这里我就说说给我感触较深的五幕:
第一幕,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中“握手”,蒋介石笑脸给所有的人造成了和平的假象,就因为他独裁的野心,让人民在抗日战争后又多煎熬了4年;
第二幕,毛主席的炊事员在生死关头还惦记着给毛主席准备的饭菜,深刻体验一个普通士兵对主席的敬爱,对主席的纯朴的忠诚。而在炮声轰炸声中,作为一个领导者,大家都为毛主席的安危着急时,他却可以安然自若,仍然可以如此镇定,这是一个领导者的胆识、风范,也许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第三幕,国民党处于劣势之后,蒋家父子讨论战事时,两位演员将人物的心理都刻画得极其到位;
第四幕,大战之后,纪律严明的解放军就在大街上席地而睡,那场面足以让人心疼和辛酸;
第五幕,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庆祝,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位领导人相拥高歌,喜极而泣,场面特感人,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激动,新中国成立,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总之,《建国大业》还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