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红色旅游;水土流失、黄土高坡。延安,怎么会是绿色?
初秋的九月,延安吴起,全国退耕还林展览馆开馆仪式在蒙蒙细雨中举行。环顾四周,展览馆被绿色山头围在低洼处。这低洼正是过去水土流失形成的。
“山是和尚头,沟里干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下一场大雨蜕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湿润的空气中,记者努力回忆来时车上听到的顺口溜,那是昔日延安恶劣生态环境的写照。
今天人们说,延安雨多了,风少了,基本色调由黄变绿。
延安的变化得益于退耕还林,而退耕还林引起的变化却不仅仅局限于生态一个方面。
“退耕还林全国看陕西,陕西看延安,延安看吴起。”这一颇为知名并成为相关方面共识的评价,可说明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十周年总结大会为何在吴起召开。延安、吴起的退耕还林,有其镜鉴作用。
全国退耕还林逾4亿亩
1998年长江、松花江等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直接催生了始于1999年、涉及几千万农户、几亿农民的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至2008年的十年间,全国累计退耕还林4.03亿亩,占同期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2%,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的话说:“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其间,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陕西吴起,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
根据现有政策,1999年至2008年已经完成任务中央共将投入4337亿元。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已累计投入1918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13条青藏铁路的投资,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条例保驾最大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其中《退耕还林条例》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和健康推进。
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介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大大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减少了水土流失,减轻了风沙危害,增加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还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拓宽了林业发展空间,提升了林业管理水平。
如下数字可略作佐证:
据长江水文局监测,年均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2003年以前的1.67亿吨减少到现在的0.383亿吨,减少77%;
四川省定位监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3.2亿吨、涵养水源288亿吨,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0.36亿吨;
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
目前退耕农户均已获得5000多元的补助,成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惠农项目;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6个非退耕还林省市减产205.9亿公斤,而25个退耕还林省区粮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产57.7亿公斤;
据2008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阶段验收结果,全国总面积保存率达99.1%……
回顾十年工程的实施,李育材表示,统筹兼顾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发展,直补到户的政策调动了广大退耕农民积极性,个体承包是退耕还林工程成功的核心,责任到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强化管理成为确保工程健康实施的重要基础,注重民生是巩固成果的根本出路。
记者了解到,按照2002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及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退耕还林首先要明晰土地产权,落实承包主体,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落实林权,并保持70年不变,允许依法继承和转让,让群众退得踏实、还的放心,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确保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高质量。
上述条例还为“责任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按照条例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或委托乡级人民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了合同,检查验收合格才能兑现政策补助,把具体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了山头地块和每个农户。明确责任之后,各级政府、人大、政协、纪检及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检查监督,为工程的健康推进保驾护航。
退耕还林政策还在完善中
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标志性工程,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但人们清楚一点,退耕还林真正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并非易事。李育材明确表示:“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已经进入到巩固成果、稳步推进的新阶段。”
巩固成果离不开政策支持。记者了解到,实际上,退耕还林政策仍在不断完善中,比如对退耕还林任务的结构性调整、对粮食补助办法的完善等。2007年6月20日国务院第18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现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偿。8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提出了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的主要政策措施。
李育材表示,当前一些影响退耕还林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立解决退耕农民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还需假以时日。下一步要继续抓好工程检查验收,切实落实好直补政策;组织实施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保护退耕农民合法权益。
退耕还林“一退一还”不简单。退下来的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还上去的是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退与还”最终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专家指出,生态破坏、退化非一朝一夕之事,恢复它亦如艰难的“长征”。今天看到的成果,只可谓“长征第一步”。
链接
外国看我国退耕还林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调查报告说,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整体来看取得成功,如果能继续推进,将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可借鉴的典范;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研究所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实现了三大效益共赢,值得亚洲各国效仿;日本《经济学人》周刊刊载文章《退耕还林———中国规模庞大的试验》,称退耕还林是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