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学期开始,各省状元在几所中国名校会师,充斥了一个夏天的“状元新闻”告一段落。而状元贬值的趋势却不可避免地悄悄展现。(2009-09-17中国青年报)
1977年,高考恢复后,“状元”一词又悄然出现,但人们并不以为意,直到上世纪90年代,“状元热”初现端倪,甚至出现了“状元经济”一说,学校热捧、媒体热炒、商家热追,把一个个小“状元”推到了前台。
可是即使这家报纸对于状元的报道,也是不遗余力的,而对于状元不过是一个分数头名的慨叹,在铺天盖地的状元热的时候,都是不会稍有松懈的,即使是当下清醒着的高校也不多,现在理性对待头名考生的还是太少。因为考试的成绩不错,未必是最好的学生,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北大清华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学府的一个症结所在。
再说,现在炒作的状元,在几年之后是什么货色,人们现在是不好妄下评断的,只是现在人们不再热衷于一个头名的分数,也是人们看清了炒作这事实在是没有多少意思。因为我们的那些既往大师级的人物,并非在进入高等学府的时候统统都是状元。再说,从对分数的崇拜到对一个人创新思维的欣赏,现在开始浮出水面的时候,现在高考中出现的那些反常现象,就说明学生们自身并不认可所谓的状元考生的能力。
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于状元的理解破费思量,那就是所谓的状元,也是有不少的讲究的,要么是状元考得是加分提上去的,要么你就是裸体的,没有其他的水分,而至于如此的名堂,也就是使得状元的种类有了不少的出笼方式。不管是那种状元,只要是总分能够排到头名,那都可以说是成为状元的。
出现状炒作热,不是状元们的错,而是各级各地各校自己的一种荣耀感使然,哪里出现了状元这是一地的光荣,是一些企业需要借助状元,炒作自己企业形象的一种方式。于是对于状元的褒奖或是赞助,就成为状元们无法控制的一个炒作由头,而至于这些状元今后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几年后学业、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何,那就管不着了。因此一些清醒的高校--往往是像香港这样的一些高校,对于所谓的高考状元不是特别感冒,原因之一就是害怕这些被录取的状元,只是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据一份对历年高考状元就业情况调查的报告显示:“走出大学校园后迅速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很少是高考状元。”而古代同样如此,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所占比例很小。尤其是是文学的成就上,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那些伟大的作家都是一身坎坷者,有唐一代,那些廖若晨星的作家几乎都是如此,好像是只有一个叫高适的诗人,是一个正二八经的做官的诗人,但是此人的人品当时就为人所不齿。自然,状元中也是有的确出类拔萃者,那样货真价实的状元,既有名头,又有水平的也不再少数。
另外,现在所谓高考状元,其实在高考之前,就已经分流了,有的已经被国外的一些名校,和国内的一些高校看好,或是已经事前有了录取的意向,或是已经被定为报送的对象。也许那样的一些学生是不会掺上多少水分的,现在通过高考考出来的高分,只是那些高分学生的一部分,即使是产生的这些所谓状元,也不能代表当下这些高中生的全部水平。再加上那些所谓奖励的分数,民族分照顾的分数,使得这些状元的分数,已经不够纯粹。
可喜的是现在一些重点学校,似乎是已经不再把自己能够招录到多少状元,收入到自己麾下作为自豪炫耀的资本,人们对于高分考生的择秀录取的理性成分不断提高,使得对于所谓的状元炒作渐渐平息,不能说不是一个理性回归的好事。
随着内地高校招生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如今的“状元”早已名不副实,因此再炒作状元也就很无聊很不能说明问题了。
作者:李华新 (来源:荆楚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