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三军仪仗队方队军旗手将高擎军旗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来自我省滑县道口镇的朱振华有幸成为“国庆受阅第一兵”。
1994年,身高1.88米的朱振华被特招到陆海空三军仪仗大队。
15年来,他和战友们共同完成了300多起迎送外国元首的司礼任务。1999年,在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上,他担任护旗手。
32岁的朱振华不但是三军仪仗队二中队中队长,还是三军仪仗队总教练。而朱振华的岳父,是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的军旗手、三军仪仗队原大队长程志强。一个是“中国第一兵”,一个是“国庆受阅第一兵”,翁婿二人阅兵场上竞风流。
因刻苦训练曾昏倒在地 1994年冬季征兵开始了,17岁的朱振华报名参军。身高1.88米、外表硬朗的朱振华被招录仪仗队的领导看中。
朱振华参军那一年,杨喜迎是滑县人武部军事科参谋。他告诉记者,仪仗兵的选拔条件非常苛刻,身高要求1.80米以上,体重160斤左右,还要求相貌英俊、目光有神等。除了体检严格外,对政审要求也很严格。
1994年,北京卫戍区司令部分给安阳30个陆、海、空三军仪仗兵指标,每个县(区)平均5名。其中一个县一名也没有选上,最后把指标给了滑县。结果那年滑县走了9个仪仗兵。15年过去了,除朱振华外,安阳那批仪仗兵早已回到地方。
那时,朱振华的父亲朱西林在乡政府开小车,他已经为儿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朱振华高中毕业后就被安排到了滑县保安公司上班,他正准备把儿子安排到县城的一家金融单位上班。
朱振华是家中的独子,朱西林不同意儿子当兵,在他看来,当兵几年回来还得找工作,还不如先在家找一个工作。最后,在一位主抓武装工作的县领导劝说下,朱西林同意了。
朱西林告诉记者,儿子第一次给家里写信说:“我在这儿过得很好,训练一点都不苦……”其实,朱振华正在经受脱胎换骨般的训练。
训练时,朱振华身上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他走的是八字步,踢正步脚尖压不下去,腰杆挺不直,身子不稳,左右摆动。
为了让自己的脖子挺直,朱振华就用别针别在衣领上,一天下来,脖颈被扎得通红;为了让自己的腿走正步时变得更直,每天晚上睡觉前,他自己制作了沙袋绑在腿上;踢正步时脚尖压不下去,他让战友坐在自己的脚尖上;为了增加脚腕力量,他就找来一大筐石子,一个一个踢。
有一次,朱振华发烧,四肢无力,他坚持扛枪训练。训练结束后,他就昏倒在训练场上。
朱西林认为,儿子在部队上能吃苦,与他在保安公司几个月的封闭训练有关。
多次立功受奖被特招到军校 朱振华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入伍第二年就入党,还被选拔为仪仗队军旗手。
第三年,朱振华考军校落选,那时,他面临着复员回家的现实。1997年,朱振华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后来,朱振华还多次立功受奖。
朱西林告诉记者,有一次,国家领导人要在天安门广场接见外国元首,那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朱振华。掌旗的要领是顺风不快,逆风不慢,侧风不晃。如果在5级风中前进,本来重5斤的军旗就会重达几十斤,3.3米长的旗杆阻力倍增。因为之前高强度的训练,最后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因为表现特别突出,1998年,朱振华被特招到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上学。
朱振华提干后,身上的担子重了,他基本没有节假日,回滑县老家的次数更少了。有一次,朱西林好不容易把儿子给盼回来了,可是,仪仗队接到了迎接外宾的任务,到家没几个小时的朱振华又匆匆走了。
儿子抽不出时间,朱西林到北京出差时就去看他。朱振华听说父亲来了,到家看望后,就又赶往训练场。
朱振华训练的地方离家属院很近,可是他经常一周不回家一次。每次有迎宾任务前几天,朱振华白天和大家在一起训练,晚上还要做队员的思想工作。
仪仗队员身上笔挺的制服给人印象最深。朱西林在儿子的宿舍里看到,有一个壁柜,迎宾仪式结束后,儿子把制服挂起来,永远保持干净板正,线条笔直。朱振华有几套制服,可根据要求穿上绿、白、蓝三种不同颜色的迎宾制服,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军种。在澳门回归仪式上,作为护旗手的朱振华穿的是白色的海军制服。
在阅兵村已经磨破了8双皮靴 三军仪仗队方队作为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第一方阵而引人关注,而作为三军仪仗队方队“龙头”的军旗手更备受注目。
经过体形、动作、心理素质等诸多关口的严格筛选,朱振华从近千名仪仗队员中脱颖而出。消息宣布的那一天,朱振华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在决心书中说:我要刻苦训练,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这次神圣重大的任务。
朱振华到阅兵村后,每天训练12个小时左右,已经磨破了8双皮靴。
作为军旗手的朱振华居中,其他两位护旗手在他两侧。天安门城楼前东西华表间距96米,按照每分钟116步、每步75厘米的标准步幅,需要用时1分06秒,他们要以标准的正步迈出128步,要做到分秒不差。
为此,朱振华在小腿上绑上沙袋,在皮靴上钉两层鞋底,还要再钉上8个大号鞋掌。每天擎着训练用旗,走上10多公里的正步,他的皮靴里都能倒出汗来。
军旗手的主要任务是擎旗行进,顺风、侧风、逆风都可能影响到旗手的稳定性,手握军旗要做到面对六级大风旗杆不动。为此,朱振华想了很多训练方法。他在旗杆里面灌满沙子,在旗杆的上部挂砖头,挂水壶,每天举着来回踢正步。遇到刮大风,他带着两位护旗手,举旗迎风训练。
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军旗必须始终保持45度角高扬不变。行注目礼时,摆头也要达到标准的45度。这也是阅兵式中的难点。为了达到“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的标准,他们反复练习45度角旗杆定位动作。
每天几百次的甩旗动作,让朱振华的背部肌肉痉挛,收操后要两个人帮忙才能把训练服从身上脱下来,晚上睡觉只能趴着,手连筷子都抓不住。
喝减肥茶两个月体重减轻20斤 在滑县道口镇的一条胡同里,有一座二层楼房。
走过胡同的人们透过大扇玻璃可以看到室内的墙上挂有很多照片,照片中的小伙子身着海陆空三种不同的军装,面目俊朗,威武挺拔。照片中的小伙子就是朱振华。
9月9日,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来自河南滑县的朱振华将在10月1日手擎“八一”军旗引领三军受阅将士,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几天,朱家热闹起来,不时有邻居前来道贺。
9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了这间家庭荣誉室。室内的物品见证了15年来朱振华由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国庆受阅第一兵”的非凡人生。
室内挂着一块写着“再铸辉煌”字样的牌匾,这是1997年朱振华荣立三等功时,部队首长颁发的。
有一张照片是在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作为护旗手的朱振华和另一位着蓝色海军制服的战友站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两侧行军礼的镜头。
除了照片外,还有朱振华在部队获得的一些荣誉证书。另外还有一支阅兵枪模型,现在,随着角色的转变,朱振华已经用起了指挥刀。
为了不影响儿子在阅兵村的训练,朱西林很少和儿子通电话。9月15日晚上,朱西林在新闻联播中,看到了训练的儿子。画面上,儿子手举军旗正和两名护旗手练走正步。儿子明显瘦了。
他从儿媳妇那儿了解到,集训前,朱振华体重170斤,为了以最好的姿态走过天安门,他定下了减肥计划。他让妻子把减肥茶寄到阅兵村,坚持每顿饭饭量减半。一天几十公里的训练量下来,实在饿急了,他就到炊事班找来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大吃一顿。两个月下来,他已将体重减轻了20斤。
国庆35周年阅兵岳父是军旗手 1998年,朱振华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上学期间,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程丽萍。2005年1月10日,二人登记结婚,滑县县委书记和县长代表家乡人民进京参加了婚礼。去年8月10日,他们可爱的小宝宝降生了。
巧合的是,程丽萍的父亲是三军仪仗队原大队长程志强。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程志强手擎“八一”军旗,在两名护旗战士的护卫下,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
20多年来,程志强先后参加了香港回归、奥运安保等几十项重大任务,并参与设计了我军仪仗兵迎送外宾仪式,被誉为“中国第一兵”。程志强现任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也是此次国庆首都阅兵徒步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
翁婿俩的经历有点相似。程志强刚入伍时,背有点儿驼,两条腿也有些“罗圈”,两只脚呈“八字形”。为了当一名合格的仪仗兵,睡觉时,程志强用背包绳把两腿捆在一起,矫正“罗圈”腿;为了治驼背,他10年没枕过枕头睡觉,还特制了一块小木板插在腰里,练挺胸抬头。刚开始,木板左右晃动,蹭破了皮,流出血水,身上一出汗,就像盐水洒在伤口上;为了练好军姿,他经常独自一个人贴墙根练站立。
接受外国元首的检阅,不仅要步调一致,还要做到踢腿带风、落地砸坑。为此,程志强经常找来一些小石子用脚踢,—踢就是几百下。
在阅兵村,有记者看到,程志强抽空对女婿传授掌旗要领。
翁婿俩一位是国庆35周年阅兵时的军旗手,一位是国庆60周年阅兵时的军旗手,这样的巧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14次国庆大阅兵的盛典中,是唯一一次。(东方今报殷晓章张波) (来源:大河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