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纽约9月16日电
(记者陈刚)随着雷曼兄弟公司去年9月15日破产,华尔街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蔓延,并最终引发世界性经济衰退。在这场危机中,一些关键词将在金融史上被铭记。
关键词之一:雷曼破产 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曾经是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
由于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公司股价从2008年年初至9月12日(破产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近95%。由于资不抵债、收购谈判流产以及美国政府拒绝救助,雷曼兄弟公司去年9月15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由此引爆了金融危机。之后两周内,华尔街其他几家著名投行或被收购、或改为银行控股公司。
美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助雷曼一直是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当时态度非常坚决,明确表示政府不会出资救助雷曼,理由是雷曼的危机已存在较长时间,市场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而美联储当时已向投行开设了特别融资渠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事后承认,当时没有相应的机制来挽救雷曼。
关键词之二:麦道夫骗局 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2008年12月浮出水面的麦道夫骗局也许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伯纳德·麦道夫的欺诈案被认为是金融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涉案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中既有对冲基金、犹太人慈善组织等机构投资者,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被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判处150年监禁。
在长达几十年里,尽管有人举报,美国的监管当局却毫无作为,结果使投资者深受其害。麦道夫案件不仅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系统的漏洞,也使投资者对华尔街的信任降至低点。
关键词之三:薪酬丑闻 在华尔街风光的时候,金融机构动辄千万美元的薪酬或许让人羡慕。但当华尔街陷入危机,并向纳税人伸手要求援资金后,金融机构一掷千金的做法只能让人愤怒。
关于薪酬问题的怒火从美国政府救助美国国际集团开始烧起。当时,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出面,训斥美国国际集团的年终分红太离谱。在市场契约精神与道德良心的争论中,华尔街不得不低头,处于舆论焦点下的美国国际集团部分高管最终退回了分红。但是,关于华尔街薪酬体制的争论却远没有结束。
关键词之四:银行国有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曾是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花旗集团先后接受了美国政府450亿美元的救助,政府还向花旗提供总额为3000亿美元的资产担保,美国政府成为花旗最大股东。
奥巴马上台后尝试通过“临时国有化”模式来解决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问题,通过债转股入股花旗就是一种尝试。不过,对美国政府是否应对金融企业实施临时国有化的争论一直存在,美国政府能否全身而退也有待观察。
关键词之五: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奥巴马政府金融救援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目的是通过让金融机构遭遇某种假设的极端市场情况,来测试这些机构在压力下的表现,以便让资金救助有的放矢。
经过两个月的等待,今年5月7日,美国金融业压力测试报告终于出炉。尽管报告没有给出详细的结论,但报告的出台帮助市场释放了对金融系统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压力测试结果公布后,被认定需要增资的美国商业银行完成了增资要求,金融市场的信心得到修复。
关键词之六:后华尔街时代 过去一年里,华尔街主要投行消失,新的四大商业银行重新排序,政府大规模入股金融企业,一些金融衍生产品退出历史舞台,华尔街的金融生态发生了急剧变化。
金融危机过后,华尔街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但在奥巴马政府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尘埃落定之前,华尔街与华盛顿的博弈不会轻易结束。如何在保持美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同时,打破“危机-管制-放松-危机”的循环,仍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