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间,驾驶从工作技能普及为生活技能。从权威部门得到的数据是,上海现有超过150万辆的私家车和超过200万的驾照族。与此同时一起飙升的是:每年递增12%的事故率。从踏进驾校大门直至开车上路,交通法规始终对司机或准司机有着严格的身体要求。
比如:体检合格才能学习驾驶;定期体检;不允许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但综观各地媒体报道的交通事故,相比新手上路=“杀手”上路、飙车、酒后驾驶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各类交通事故诱因,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隐形“杀手”,而且至今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上海的心理专家提出:因为“路怒”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交通安全隐患可能大于酒驾。
44.4%的私家车主“路怒” 在中国常用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中还没有“路怒症”这个名词,社会公众的普遍理解是:开车时,容易发脾气。
目前美国心理学界把司机的各类多发性心理疾病归结为“路怒症”或“阵发性暴怒障碍症”,是精神障碍的一种分类。它主要是一种冲动控制的障碍,常发生在男性身上,男女发生比率约4:1。患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平常个性温和,不喜欢跟人争辩或冲突,可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刺激下,例如行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会突然暴跳如雷,口出秽言,甚至主动攻击他人。对于这样的情况,一般人认为他只是一时脾气不好,其实这样的失控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障碍的典型表现。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日前完成的一项关于司机的心理问题调查统计表明:驾驶者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较高,达到59.8%。其中,长途汽车司机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80%,公共汽车司机、私家车主则为44.4%。
汽车司机由于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集中的状态,驾驶疲劳显著加重,呈现躯干化,即心理压力带来了生理上的不舒服。在1000名受访司机的抽样调查中,其中58人发生过各类大小交通事故,200多人发生过行车纠纷。这些发生过交通事故和行车纠纷的人大都有各类心理问题症状,其中主要包括有“偏执状态”“强迫观念”“躯干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等。
夫妻吵架会引发交通事故 “所谓祸不单行,这句话用到开车上是最贴切的。”心潮心理咨询中心顾恺颉博士说:“分析交通事故时,人们往往注重驾驶员的技术和是否遵守交通规则,至于心理因素的作用则忽略不计。心理学研究认为,相对于技术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对交通安全隐患的影响更重要。出门前,夫妻间一次吵架就可能引发一次交通事故。”
顾恺颉认为,争强好胜的超越心理、生活中压力积聚而成的挫折感和一些无意识驾车的心理状态都是产生交通事故的心理温床。
8月27日,开往无锡三国城的一辆旅游中巴车遭另一辆旅游中巴车碰擦、逼行后,一头撞上了路边的路灯杆,导致10多名游客和导游受伤。据车上受伤的游客反映,另一辆中巴因为数次超车未果,明显开斗气车,在终于成功超车后就故意逼行,酿成事故后居然还溜之大吉。
6月23日在广东省惠州市,诚通巴士公司的肇事司机李某驾驶的889路公交巴士从324国道惠城区路段三新路口开始,在惠州大道、云山西路、惠州大桥、下角东路、鳄湖路等路段一路狂飙,造成了至少7起连环撞车事故,连撞至少28台车辆和自行车,造成了4人死亡,11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据一名目击者回忆,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没有及时报警,而是将车上乘客赶下车之后,疯狂逃逸。
顾恺颉认为,这些行为的形成大都是因为心理有问题。以惠州的肇事司机李某为例,他每个工作日必须跑4个来回共8趟,行车17小时左右。工作强度大、职业压力大是李某驱车狂奔的诱因。
飙车“富二代”心理有问题 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杭州飙车撞人案中的驾驶者胡斌,顾恺颉认为其是典型的“富二代”心理问题,寻求刺激及满足虚荣心。他们为了在女孩面前表现,或是为了显示英雄主义男性魅力,往往结伴飙车,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男儿本色”,看似刺激、有挑战性,实则只为追求自我的“快乐”,全然无视法律,对人对己不负责任等。
上海市黄浦区交警支队事故审理科副科长张俊说,从执法角度而言,关于司机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还是个盲点,但类似的异常行为他们经常遇到。最常见的就是车辆变线抢道时,被后车碰擦,此类事故占了他们日常工作中的大头。虽说没有后车司机会在处理事故的交警面前直承,“我是故意撞的”,但张俊表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遇到堵车、红灯时间长等情况时,此类碰擦中“赌气”成分就会大幅上升。而在正常状态,试想谁会拿自己的爱车去撒气呢?
司机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 记者在采访中询问一些经验丰富的交警,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能顺利拿到驾照并开车上路?这些老警察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先一愣,然后回答:可以。
在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记者就遇上了这样一名患者。这名患者今年21岁,有精神分裂症,父亲在上海做生意,所以就将他带到上海接受治疗。这名患者的作息日夜颠倒,医生建议要在白天让他有事干,多运动,有利于他病情的治疗,他的父亲就有时让他开车送送货。
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淮海是这名患者的主治医生。单淮海说:“我听他爸爸讲让他送货的事,真是吓了一大跳。首先,驾驶的紧张容易诱发病情。最重要的是,他目前治疗中服用的一种药物可能导致产生幻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2007年,上海市政府在三年公共卫生计划中开展了上海市市民心理健康普查。据了解,目前正处于数据统计阶段,但在国际心理学界有一个被公认的初步估计值:社会中有10%左右的人群有心理问题,1%左右的人群有心理障碍、疾病。
单淮海表示,有些心理疾病本身或治疗过程中是不能驾车的,考虑到1%心理疾病人群的绝对值非常庞大,所以大家根本无法预计马路上有多少病人在开车。与此同时,10%左右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中还存在大量的易感人群,他们在开车前或开车中遇到外界因素刺激后,也很容易演变成马路“杀手”。
焦点链接 哪些人是“路怒”易感者? 心理专家认为,有以下四种心理问题的是高危“路怒症”易感人群:
-
情绪不稳定者
- 强迫倾向
- 恐惧心理
-
动作行为迟钝
在许多心理网站上都有相关心理问题的自测题可以进行自查。一旦发现自己有此类心理问题者,最好能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如果问题严重者则需要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此外,职业倦怠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一种状态,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人,往往会有身体和心理被耗干的感觉,不仅危害身心健康,还会出现违反职业道德、消极怠工等现象。那些职业司机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极易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焦点关注 司机应做心理测评 司机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交通安全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属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目前,全世界只有英国、芬兰、韩国等少数国家每年都对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评,以确保其行车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现行的交规只要求对司机进行体检,虽然其中也有注意力方面的检查,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让那些心理状态完全不适合驾驶的人拿到驾照,本身就是交通隐患。更何况,上海现在的交通状况相当拥堵,而行人和非机动车又经常出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些都是对司机心理耐受力的刺激。这些刺激造成的压力每天都在堆积,一旦疏导不力,超过临界点就会爆发。”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淮海认为,解决之道是在例行的司机体检之外增加专业的心理评估。先用题库随机形成的问卷进行普遍范围的评估,发现重点人群由专业的心理评估师进行面谈。“按照上海目前的心理评估师的数量,完成这个工作绰绰有余。”
目前我国实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尚未有针对驾驶者心理健康的相关条文。同时,记者从交警等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到,心理专家提及的对司机进行心理评估,在操作性上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如何形成权威、可靠的心理评估试题库以及对可参与此项目的心理评估师资质的认定,就绝非一日之功;其次,在未经社会广泛宣传、教育,达成共识前,心理评估规定一旦出台,很容易引发乱收费等现象。
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在驾校里学习交规的课程中增加宣传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课程,同时可以指导学员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查。黄浦区交警支队事故审理科副科长张俊建议,在为肇事司机开设的交通安全学习班里,可以专门讲讲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因为这些上学习班的司机大都属于交通事故的高危人群,从他们开始着手,有事半功倍之效。
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关注驾驶者的心理健康,无论在学界或法律界都还是个新课题、新领域。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全社会也应共同关注。作为驾驶者本身,也要引起足够重视,进行自我防范和心理疏导,这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的负责。(罗震光)
(来源:新民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