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9月22日电(马扬 刘亚)中国考古研究者近日在吉林省境内首次发现一处秦汉长城障塞遗存,该发现使秦汉长城的东端起点又向东推进了10.9公里。
完善退出机制
此次发现的“南台子古城址”是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吉林省通化县进行的中国长城资源调查——秦汉长城的专门调查工作中发现的。
专家认为,它的发现标志着目前秦汉长城的最东端将重新界定为吉林省通化县南台子古城址,而并非普遍认为的辽宁省新宾县旺清门镇孤脚山烽燧。
据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部主任、吉林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队队长赵海龙介绍,该遗存为“南台子古城址”,位于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镇南约0.5公里的一级阶地上。古城址城墙系土石混筑,平面大致呈长方形,总长172米,城内高外低,其中北墙保存最好,墙体外侧陡直,顶面高出地表约4米。
考古工作者在城内采集了大量遗物,包括磨制石刀、石镞、陶网坠、铁器残块及其他陶器残片,可区分的陶片有灰褐色泥质陶器口沿、红褐色夹砂陶器底、灰褐色夹砂陶桥状器耳等。
赵海龙说:“陶器具有汉代中原陶器特征,故南台子古城址应是一处汉代遗存。”
“南台子古城址”地处山间河谷地带,东西向视野开阔,地理位置重要,西向约8.7公里可遥望辽宁省新宾县旺清门镇孤脚山烽燧,东距吉林省通化县赤柏松汉城约27.9公里。
赤柏松古城址是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玄菟郡下辖的三县之一,“南台子古城址”及周边障塞应是赤柏松古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时期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
中国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其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其他文物不可比拟。以往的统计显示,中国历代长城总长约达5万公里,分布于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河南、山东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87年,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了解,长城的构筑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明朝以前以秦汉为代表。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统一国家——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为了有效防御匈奴南侵,他命令大将蒙恬用9年时间,筑成一条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东至东北辽东的长达万里的城防。
从秦朝以后到明朝以前的1000多年中间,万里长城经过了多次的修缮和增筑。汉武帝时,为进一步巩固北疆,汉王朝把秦朝沿黄河的长城,加以修缮,并向西延长了1000多公里,直达酒泉、敦煌以西。
中国历来重视长城保护和研究。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曾亲自倡导“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极大推动了长城保护工作。
自1961年起,中国分期分批将山海关、八达岭等长城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长城进行了抢救维修,一些地方还为辖区内的长城划定了保护范围,有的设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北京等地还颁布了长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2005年,中国批准了《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次年4月,启动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对明长城、秦汉长城和其他时代长城进行彻底调查。
2008年,中国还首次对外宣布,明长城的最新长度数据为8851.8公里。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