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在出租房内给患尿毒症的弟弟煮饭 |
昨日,新桥医院泌尿科,家人为杨忠戴上口罩。身患尿毒症的他等待着移植一个健康的肾来救命 |
一个医院400病人等待肾源 重庆明年望开展器官捐献
全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建立工作已在上海启动 专家建议开设《生死学》课程破除传统观念
首席记者 聂超/文 记者 张路桥/图
8月24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上海联合启动了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天津、辽宁、上海等10个省、市获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此次我市未能纳入试点。骨髓库干事伍訚代表我市红十字会赴上海参会,回渝后,她上周四就已经在一些老年人中展开宣传。伍訚称,预计明年,我市将开展器官捐献工作。届时,众多等器官移植的病人将受益。
我国著名的肾移植专家、新桥医院泌尿移植科主任黄赤兵指出,建立一个体系仅仅是器官捐献工作的基础,器官捐献要真正开展起来,最重要的是需要破解阻碍器官捐献的观念。
一个没有期限的等待
昨天,新桥医院,患尿毒症的杨忠仍在等待,他需要一个健康的肾救命。9月1日,原计划给他捐肾的姐姐出院了——她胆红素偏高,住院一周没能降下来,捐肾无法实现了。八月中旬,杨忠的哥哥也曾试图为他捐肾,但在进入手术室后,医生才发现,杨忠哥哥的肾与肝粘连在一起,难以安全摘取。杨忠现在情绪很低落。他只得等待,并且不知道还要等多久。该院泌尿移植科主任黄赤兵说,在新桥医院,共有400余名等待肾源的尿毒症患者。
这名来自四川巴东的下岗工人只得“听天由命”,杨忠掐着手指:贷来做肾移植的15万元,透析、配型、生活等已花掉约10万元。“等待会花光剩下的钱”,他的妻子汪丽说,她两个月没有吃过肉了。
一个没有肾源的悲剧
走出新桥医院步行5分钟,便是房屋低矮破旧的“尿毒症村”。
昨天,为照顾患尿毒症的弟弟,来自渝北农村的文丽在这里花180元租了个房子,房东任女士说,这里每个月都有尿毒症患者沮丧地离开。
任女士说,离开的人有三类:一类是对“等待”已经绝望的病人,不知哪天才会有肾源;一类是在“等待”过程中,花光了本准备用来进行肾移植的钱的病人,因为每周透析一次就需要花费约2000元;最后一类就是在等待中病情恶化、放弃治疗离开人世的人。
在离开的人中,长江师范学院的刘晓华便是其中一名。2006年5月,患尿毒症的刘晓华住进医院,在本报的帮助下,她的校友许芳曾在解放碑搭台为其募捐。最终,这名没有等到肾源的女孩在入院几个月后去世。
一个器官捐献需求的平台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器官移植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国家,每年约有150万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器官移植手术仅能进行1万例左右。今年8月2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卫生部在上海联合启动了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上海、天津、辽宁等10个省市获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称,这个体系是建一个器官捐献、需求平台:谁捐献器官、谁需要器官,一目了然。这样,捐献者去世后便能及时进行器官移植,因为时间只要稍微耽搁,器官也会丧失移植的可能。
重庆红十字会伍訚称,我市暂未纳入试点,但预计明年,我市将开展器官捐献方面的工作。新桥医院泌尿移植科主任黄赤兵称,在美国,有一个器官共享网站,实现器官移植的全国分配。黄赤兵建议,我市可与试点的10省市联系,若外省市有多余的器官时,可及时运到重庆,让重庆病人受益。黄还称,除此之外,我国还需要树立去世后“捐献器官”的新风。昨天,本报已将此建议转告市卫生局、市红十字会。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