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遗留的陶制釜形鼎、唐代水渠及同一地点遗留的玉璧碗底……经过省文物考古所近十天的紧张发掘,昨日,在宁乡县黄材河南岸胜溪村距炭河里西周方国都城遗址南边约数百米的三个发掘地点,同时发现自西周至宋代的人类生活遗迹。
陶制釜形鼎是西周人的“饭锅”
宁乡县灰(汤)黄(材)公路重新规划改道后,省文物考古所为配合新公路的建设,对位于炭河里西周方国都城遗址附近的路段进行抢救性发掘,地点选在炭河里西周方国都城遗址南边约数百米处的胜溪村,位于黄材河南岸,与遗址隔河相望。三个发掘区中,两个为400平方米,一个为200平方米,共1000平方米,各相距数百米。
在一个发掘坑内,两件残破的陶制釜形鼎静静地躺在那里。省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员高成林介绍,釜形鼎是西周时期人们用来煮饭的生活用具,此处是一个灰坑,也就是当时的垃圾堆。在灰坑的旁边,还有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屋的基脚,可见此地在西周时期就是人们的生活居住区。
唐代水渠、宋代堆积层清晰可辨
在距此处不远的另一个发掘区,发现了唐代水渠遗迹。古人们用木棍插成两排木桩,再用木板隔成水槽,形成水渠。在发掘现场,一块木板还比较完整,用木棍插成的两排木桩也非常清晰。高成林副研究员介绍,这个水渠使用了很多年,最晚使用的时间为唐代,说明当地最迟在唐代就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了。同一地点遗留的玉璧碗底,也证明了这个年代推断结论。
在另一个发掘点,则发现了宋代堆积层。专家介绍,此堆积层下,应该有更早时期的遗迹,可以由此推断黄材盆地的地质变迁。由于时间紧张,还来不及继续发掘。
三个发掘点的发掘证明,炭河里西周方国都城遗址与黄材河南岸的平原同为炭河里遗址,具体面积尚待进一步发掘考证。与河对岸的炭河里遗址相比,这里的文化堆积和包含量的等级要低。高成林副研究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这里大约可以理解为炭河里西周方国都城等级不低的城郊。
西周文化区域比已知的要大很多
新改道的宁乡县灰(汤)黄(材)公路绕开了炭河里西周方国都城遗址核心保护区,位于炭河里的控制建设地段。为配合新公路的建设,支持即将在沩山召开的第二届佛文化节,省文物考古所此次紧急从各地抽调了12名专家,每天组织100多名民工进行发掘,十来天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在发掘现场,高成林副研究员认为:此次抢救性发掘虽然只有十来天时间,但可以肯定,从西周到现代,黄材河南岸的平原都有人类生活和居住。2001年,省文物考古所在胜溪村做调查时,只发现了很浅的西周文化层。此次发掘,发现西周文化区域比已知的要大很多。但具体是多大面积,尚待进一步考证。
省文物考古所所长郭伟民表示,按照规定,此次抢救性发掘的时间只有半个月,三个发掘点到时都会回填。根据此次抢救性发掘的成果,近几天将与宁乡县一起研究这些新发掘的遗址的保护方案。此次发掘,也是文物部门与地方建设一次成功的相互配合。
相关链接 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
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现栗山村),现存主要部分为黄材河北岸与土段溪交汇处的扇形地带,城墙西南和东北分别靠近两条河的河岸,城内保存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城外新发现保护面积为21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达40多万平方米。1963年确认为西周遗址,分别于1973年和2001年进行小规模试掘,2003年到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发掘了西周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城墙遗址,清理出了七座西周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目前该地共出土了包括“全国十大国宝”之一的“四羊方尊”在内的2000余件文物。其中四羊方尊是中国最大的方尊,最大的铜铙和最大的铜瓿均在此地发现。其他重要的青铜器还有人面纹方鼎、大铜铙等。
发掘表明,炭河里文化为西周时期独立于西周王朝之外的地方方国青铜文化,该文化以地方因素居主导地位,但与商也有一定渊源。
宁乡位于长江以南,却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出土,这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还没有解开的谜。商代文化的中心在河南一带,一般认为商朝文化是不过长江的。史学家对在长沙宁乡出土众多的青铜器,主要提出三种解释,即商朝人从中原带来说、商朝人在本地铸造说和商朝时期其他民族在本地铸造说。
宁乡县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继2004年当选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后,2006年5月正式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 刘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