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前 美国的卸责和托辞
观察家
国际评论周刊
一周焦点
据美联社两天前的消息指出,除了全球经济现状、金融监管改革和气候变化等议题之外,“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可能成为美国在本次G20金融峰会上的“头号议题”。
诚然,从英美主流经济学界的观点出发,全球经济失衡是此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而具体表现形式则是美国不断膨胀的贸易赤字与中国、德国、日本及石油输出国相应的盈余。通俗地说,就是美国人消费太多,储蓄太少。其他一些国家则消费不足,而储蓄过多。后者累积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这些美元又回流到美国,推动美国金融泡沫的形成。表面看,经济不平衡增长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实存在,然而,鉴于目前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呼声日高,G20内部争议不断的背景之下,此议题似有卸责和托辞之嫌。
首先,“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在强调逆差国(美国)应加快结构调整之外,也同时隐喻顺差国同样对经济危机负有责任。如此一来,美国不仅从“金融危机肇始国”的负面形象中摆脱出来,而且还能在全球经济动荡时刻为未来的美国经济战略埋下伏笔。
其次,自“轮胎特保案”引发了中国对美国强烈抗议之后不过5天,美国钢铁公司又要求商务部对中国钢管征收最高达9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美国国内保护主义似有蔓延之势。“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一说让奥巴马政府在应对来自中国的抗议时有了更好的托辞。
事实上,有关全球经济失衡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议题并非现时才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国多届政府都曾致力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IMF也长期致力于抑制美国的过度消费,同时阻止别国过度储蓄的努力,同样归于失败。可以想见,即使在经济低谷时尚难达成“新经济秩序”的一致,在经济稍有起色时将更难达成共识。
全球经济失衡是二战后长期形成的国际分工的结果。而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得到进一步的“固化”。到2009年6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1320亿美元,占GDP的40%多。对美国而言,“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要求它承诺改善不断恶化的财政赤字,从而稀释“美元泛滥”的过度焦虑。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真的相信美国不愿再扮演最终消费者的角色了?在这个问题尚无明确答案之前,中国增长模式转型当然应遵循渐进、有序的原则,避免经济的过度波动。
黄荣斌 (广东工大 经贸学院)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