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消息,随着三峡工程向175米蓄水水位的上升,三峡库区部分群众担心发生大的地震。对此,三峡地震部门的专家称,三峡工程175米蓄水不会诱发破坏性较大的地震,三峡工程相关地质勘测研究报告显示,三峡大坝及库区不属于大的地质断裂带。中新社发刘君凤 摄
中新社武汉九月二十四日电(记者徐金波)针对三峡工程当前蓄水引发外界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关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负责人二十四日对记者表示,经过该部门十多年来严密监测,三峡工程自二00三年进行多次蓄水以来,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尚未超出论证和设计阶段预测的范围。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局长洪一平介绍,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国内外关注,一直贯穿于工程规划论证、设计施工及今后工程运行等阶段。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峡工程启动以来,一千多名科研人员陆续提出了该项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相关影响的研究成果、评价报告和规划设计报告,成果丰硕。
三峡工程自一九九二年开工以来,针对工程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投资近四百亿元人民币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进行防治,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相继出台了系列法规,提高了三峡库区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加强了库区的水资源保护。
与此同时,水利部门还建立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监测内容涵盖污染源、水环境、农业生态、陆生生态、湿地生态、水生生态、大气环境、地质灾害、地震、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目前已取得了大量数据资料和成果。
此外,针对工程建设期遗留问题和运行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了三峡水库优化调度、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三峡工程建成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及河口地区的影响、三峡库区“水华”发生机理及演变规律等重大专题研究。
洪一平说,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自二00三年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及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与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库区干流总体水质保持二类、三类水平,与蓄水前持平。主要支流总体水质基本稳定,与蓄水前水平相当,但营养物质水平较高,具备发生“水华”条件;入库泥沙量明显下降(设计值为每年五点三亿吨,实际值约为每年两亿吨),水库泥沙淤积好于预期;库区地质环境比较稳定,尚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库区地震发生频次及震级基本维持稳定;库区局部地区气候正常,但气温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较常年略偏高,降水等主要气象与正常年份基本持平;库区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尚未发现水库引发疾病等。
他表示,从总体上看,目前三峡工程对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尚未超出论证和设计阶段预测的范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