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化名)希望死者家属能够谅解弟弟 记者 周舸 摄 |
“父母车祸双亡”原是一个善意谎言
得知真相的少年受到沉重打击,本报联系心理专家为他治疗心伤
“娃娃,你爸爸没有死,他杀了你妈妈,可能要判死刑了……!”“砰”那头的听筒摔在地上,久久无人拾起。
8年前,王丰知道父母因车祸双双遇难。8年后,他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地点却是在市一中院的法庭上。善意的谎言“揭穿”后,王丰受到很大打击,像变了一个人。
为让孩子早日走出阴影,昨天,王丰的大姑通过本报找到心理专家,为小丰治愈心伤。
两米距离既近又远
“你干啥子,不准转头。”法官呵斥。
“我想看一下娃儿。”王华扭头望向门外。2001年2月4日,因不满妻子李丽向他提出离婚,王华一怒将妻子和岳父杀害后潜逃,今年4月落网。
在王华回望的同时,门外的王丰也注视着父亲——因为未成年,他进不了法庭。王丰今年13岁,读初三。1.70米的身高,戴着眼镜,斯文帅气。
1个多小时的庭审,王丰就站在门口,时不时擦眼睛。
“让我看看爸爸。”10时43分,法警押着王华出来。王丰流着泪冲向父亲。
法警没有让王丰接近王华。隔着两米距离,父子对望。王丰嘴唇微动,想要说什么,但硬吞了回去。“娃儿,爸爸还好,你回去好好读书。”王华打破了沉默,随即被法警带走……
善意谎言一瞒八年
“8年前我就以为父母都死了。”王丰说,他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王丰的大姑王兰称,事发时,王丰住在婆婆家。周围邻居议论纷纷,还好那时王丰才4岁多,不完全懂。为了孩子的成长,亲属们决定告诉王丰:“爸爸妈妈都出车祸死了。”
1个月后,王兰远赴江西打工,带走了王丰。得知父母“出了车祸”,王丰几乎每天半夜都起来哭,直到半年后才有所改观。
王兰说,她工作忙,请人带小丰,加上吃、穿,一个月要600多元,而当时她的收入不过1000多。两年后,她又将王丰带到成都读小学,直到去年9月才回重庆读初中。
“大姑对我好,就像母亲。”王丰说,但在夜深、被人欺负或是看到别人一家团圆时,他还是会忍不住想父母。“有时他也对我说,要是父母在就好了,我真想告诉他真相,但我该怎么解释?这是害了他!”王兰抹着眼泪说。
真相击倒懵懂少年
今年4月,潜逃8年的王华归案。平静的湖水再起波澜,邻里纷纷议论当年往事,不少流言传入王丰耳中。“包不住了,我只能告诉小丰真相。”王兰称,听完事实,王丰丢掉话筒就跑开了……
从那以后,王丰像变了一个人,学习也从班上的10多名掉到40名开外。王兰说,以前王丰什么事都跟她讲,现在都闷在心里,“我真怕他垮了!”
“我真的无法接受。”王丰说,直到4天前,大姑回来说要开庭了,他父亲可能判死刑。他这才觉得父亲世上最亲的还是父母,于是央求大姑带他到法院。
“恨他但希望他活下来”
“虽然爸爸杀了妈妈,我也很恨他,但我还是希望他能活下来,从小我就没有父母疼爱,现在我幼小的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爸爸,却又眼睁睁的看他消失,真的很难接受……”在给法官的求情书中,王丰这样写道。
“我也是打工的,没有多少钱,但我愿意在能力范围内赔偿。”王兰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杀人的行为毕竟冲动了。
庭审中,李丽的家属没有来。王兰希望通过本报表达她的歉意,并求得他们的谅解,“就算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 罗玺
专家说法
有时需要善意的“谎言”
为了让王丰尽早走出心理阴影,本报联系到高级心理咨询师朱万里为他进行心理辅导。昨下午,朱万里和王丰作了一个半小时的沟通。
朱万里称,从交谈情况看,王丰确实处在一个心理危机期。昨天,他只是和小丰进行交流,建立初步信任。此后,他还将多次与王丰本人及其亲属、老师沟通,帮助他走出危机。
朱万里称,8年来,王丰一直认为自己父母出了车祸,现在却是另一种情况,而且这样残忍,这让他马上接受很困难。王丰正处于青春期,有叛逆心理,遇到这种突发变故,非常不幸。不过处理好了,还是能尽快走出阴影:
一、王丰要放宽心,多交朋友,与人沟通。要坚信父亲犯罪不会影响自己,只要努力,他一定能得到别人认可,成为有用之人。
二、王丰的亲属要学会从乐观方面诱导,让他明白事情已过了,人生要向前看。而不是在他面前争论他父母到底谁对谁错。
三、王丰可多参加户外、体育运动,适当放松心情。
王丰去法庭看望父亲合不合适?朱万里表示,既然娃娃已知道这事,又是自己选择去看,关系不大。
对于像王丰一样遭遇家庭变故,身边亲人该如何处理,是隐瞒还是告知?朱万里介绍,人的每个阶段,理解能力、社会阅历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1、学龄前。这时的孩子懵懂,可采取任其自然的方式处理,问了就告知,然后加以诱导。没问,就无必要主动提及。
2、青春期。这时孩子有了叛逆心理,对事情似懂非懂,做事容易急躁,对孩子来说就非常危险。最好能采取善意的“谎言”。
3、成人后。这时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已成型,有独立分析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若有变故,可如实相告。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