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9月26日电(记者陈忠华)“真得没想到会在太原待这么长时间,”拥有喀麦隆和法国双重国籍的杨龙(中文名)说,最近几年这座城市环境的变化令他感到“吃惊”。
2003年,杨龙来到这座位于中国黄土高原上的能源重化工城市,6年来一直在当地一家外语培训机构工作。
来山西前,杨龙对山西的污染有所耳闻,当时太原给杨龙的第一印象是“黑色”。
“那时,太原空气很脏,冬天非常呛人,嗓子经常干痒难受。”爱踢足球的杨龙,周末最喜欢和中国朋友去绿茵场上展示自己娴熟的脚法,“现在,太原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空气也变好了”。
记者手里有一组山西省环保局提供的数据,直接印证了杨龙的感觉:2003年,太原二级及以上天数181天,2008年增加到302天;反映空气污染程度的综合污染指数则由3.75降至2.42,下降了35.5%。截至9月21日,太原今年二级及以上天数已达到241天
烟囱比树多,一度成为外界对山西的“黑色印象”。由于以煤炭、焦炭、电力等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迅速发展,加上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滞后,严重的污染问题遍布这个能源省份的城乡大地。
曾被称为“花果之城”的临汾,被煤矿、焦化厂、小炼铁厂的黑烟囱包围,即使是在白天,整座城市也就像笼罩在一层烟雾中。从2003年到2005年,山西的临汾、阳泉、大同连续3年进入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
为此,从2004到2008年,山西关闭了321家小焦化企业,淘汰落后7000万吨;最多时超过1万座的小煤矿,2008年底仅保留了2598座,两年内还将关闭1500余座。近3年,山西累计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3893万吨,水泥行业落后产能1586万吨。
为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山西环保部门与银行、铁路、电力、公安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出台20多项制度,对污染企业实施“停贷、停运、停电”等措施,一改过去环保执法手段软弱、孤军奋战、执行力差的局面。
为引导地方领导干部在环保方面有作为,在经济社会考评体系指标设计时,山西重点突出了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内容,将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列入考评体系,并增加了考核权重。一些地方在摘污染“黑帽”过程中力度大、效果明显,相继出现了“环保书记”、“环保市长”。
“我车后备箱里经常放着望远镜,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哪个烟囱冒黑烟,”阳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旭明向的环保装备除了望远镜,还有一双雨靴——方便随时进入排污现场检查。
2008年,山西11个重点城市二级及以上天数累计达3679天,平均达到33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有8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结束了有统计以来这个省重点城市从未达到二级标准的历史。
如今,杨龙和他美丽的波兰籍妻子已经有了一个18个月大的女儿。“这里人好,环境也在一天天变好,我还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太原了!”杨龙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