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南海1号沉睡800年苏醒 彻底打开沉箱可能要十年

2009年09月27日09:0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南方日报
 考古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传递出水文物。本报记者曾强摄
 考古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传递出水文物。本报记者曾强摄

  宋代古沉船“南海Ⅰ号”自2007年底整体打捞出水,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过了两年时间,整个古沉船一直沉睡在打捞它的“铁篮子”里,依旧是牵动世界考古界的一个谜。昨天,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试掘考古工作结束后,“南海Ⅰ号”古船第一次向外界揭开了面纱。

  打捞出水后,古沉船在陆地上的室内海水里浸泡,是否安然无恙?木质船体会不会朽烂发霉?整船瓷器有没有在打捞过程中震碎?木船在打捞的颠沛过程里,有没有散架?这些谜团,在昨天一一揭晓。

  已秘密展开1个多月的试掘工作,被称为“南海Ⅰ号”出水后第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也是真正解开这条古船诸多谜团的关键性一步。昨天是“南海Ⅰ号”试掘工作的最后一天,从8月18日,广东省考古研究所调派10余位水下考古人员,在“水晶宫”里展开了30余天的秘密考古发掘,昨日是第一次向媒体开放。

  中央电视台在现场进行了直播,本报记者有幸成为唯一踏上古船试掘工作平台的纸质媒体记者,目击了它由沉睡到苏醒的过程。

  古船大体完好,保住了宋代沉船的“上甲板”

  在“南海Ⅰ号”试掘工作平台上,记者看到,考古工作者像陆地考古时一样,在“南海Ⅰ号”覆盖厚厚淤泥的甲板面上,挖掘了4个探方,每个4平方米,1个位于古船左前舷,3个位于船体中部。

  在船体中部的3个探方里,考古专家发现了整整齐齐码放的古代瓷器。“我们只是提取了船舱表面的一点点文物,40多天提取了200多件文物,没往下挖。”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说,目前探方里见到的情况是,瓷器密密麻麻地一摞摞排列,从上到下,数量将非常大。“有没有之前所推测的6万到8万件,还不敢说。”

  魏峻说,此次试掘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南海Ⅰ号”木船体保存比较理想。“这条宋代古船‘上甲板’以下的部分,基本保存完好,这是个奇迹。”魏峻还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出水的清代以前的古沉船几乎没有一艘能保住“上甲板”,但此次试掘中,考古专家惊喜地发现了“南海Ⅰ号”部分上甲板。此前,只是在古代书籍中有所记载。考古专家认为,“上甲板”是古人出海时的一个生活层,“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能保住“上甲板”,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船体上甲板有3—5层,每层木板都有8公分左右,整个甲板厚度就像一堵墙。”考古专家认为,由“南海Ⅰ号”厚厚的甲板推断,这条船船体庞大。

  古船船体封存大量古人生活、海贸的信息,在考古专家眼中,比出水文物更有价值。“考古专家取出来一部分船板,还保留着沉没前的黄色,非常难得。”魏峻说,沉船周身的一层厚厚淤泥,是船板数百年不朽的原因。“‘南海Ⅰ号’甲板木质可能是杉木和马尾松,船的龙骨是更坚实的木材制作。”

  不过,考古专家在左前舷的探方里,却发现船体有些破损,舱内瓷器也有破损,有不少碎片,专家解释说,这是整体打捞前探摸时就破损了。

  文物以民窑瓷器为主,发现捆扎瓷器的草绳

  “南海Ⅰ号”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在前期的打捞过程中,考古专家曾发现过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比如瓷器、漆器、鎏金腰带、金手镯、木梳等,如同封存了一个宋代海贸生活的片段。

  但是为期40余天的试掘工作,在文物上并无太多惊喜,主要以瓷器为主,还有少量铁器———铁锅。魏峻告诉记者,出水瓷器种类上也没有新突破,主要是以前发现过的景德镇瓷器。

  昨天的考古现场,考古专家慢慢从泥泞的探方中清理出景德镇小碟和花色碗,以及福建德化窑的大口碗———像北方人吃面用的大碗。而之前,曾在船上发现的磁灶窑、龙泉窑等类型,却没有出水。

  尽管种类有限,但出水瓷器却非常完整、光可鉴人。它们白中带青,是赫赫有名的影青瓷,胎壁十分薄,却印满花纹。有关专家称,类似的瓷器在国际市场上,每件售价达几十万美元。

  考古专家从探方中清理出一整摞花口浅盘,中间刻有莲花瓣,有趣的是,这一整摞瓷器中夹杂着草绿色凝结物,被考古专家判定为捆扎瓷器的草绳。“草绳这种有机物,历经数百年海水浸泡,能保存下来又是一大奇迹。”

  “根据试掘的结果,‘南海Ⅰ号’肯定是一艘商船,瓷器主要是民用的外销瓷。”魏峻说,古船甲板下大约有4米深,里头装的是满满当当的瓷器。

  两年内将不会再打开“南海Ⅰ号”

  ■对话

  “南海Ⅰ号”考古试掘工作,堪称国内水下考古工作“拓荒”式的探索,极具开创性、挑战性。本报记者专访了此次试掘工作领队、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魏峻博士。

  古船基本完好捞上来了

  记者:有专家认为,试掘不展开,两年前的整体打捞就无法断定成功与否。

  魏峻:是的。这次我们发掘了3个探方,总共大概16平方米,分别在古船的前部和中部,考古专家们在试掘过程中,了解到古船船舷基本完好,古船在沉箱中的位置也相当端正。这说明,我们确实成功将古船打捞上来了。

  一直有专家质疑,古船在打捞过程可能破损。从目前试掘出来的船舷和文物来看,木质船体坚硬如初,船舱内整摞瓷器也基本完整,少有破损,这初步证明,整体打捞方案是成功的,没有对古船和文物造成损害。

  彻底打开沉箱可能要十年

  记者:之前有专家认为,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可能散架?

  魏峻:现在打开沉箱,确实可能散架。有专家称,先将古船上的文物掏出来,然后打开沉箱,再对古船船体加固,但我们认为,由于张力和内部结构的改变,现在一旦打开沉箱,古船很可能会散架。

  所以,我们在打开沉箱前,必须考虑好怎么支撑整个古船。或者一段一段切割沉箱,一层一层发掘文物,或者发掘一小部分,留给后人发掘一部分,这些都要等试掘工作结束后,根据科学实验的结果,由国家文物局专家拍板。

  可以肯定的是,“南海Ⅰ号”发掘过程必将十分漫长,可能十年之久。另外,这次试掘结束后,未来一到两年内,将不会再打开“南海Ⅰ号”,要等本次试掘的文物充分研究、科学实验后,提出一整套科学的提取方案。

  整船瓷器出水后如何脱盐脱水?打开沉箱后,木质船体如何不松垮?试掘提取的文物,将带回去展开专门的课题研究,这些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再对古船动手脚。

  ■揭秘

  水晶宫内考古仍需潜水难度颇高

  昨天本报记者踏上“南海Ⅰ号”试掘平台,此处是将水晶宫内12米的海水抽去5米,然后搭建的。也就是说,试掘工作的前30多天,考古工作人员都要穿着厚厚的潜水衣,潜入海水池内,从“南海Ⅰ号”上提取文物。

  “最后4天抽出5米水,露出‘南海Ⅰ号’甲板面,主要是为了方便绘图。”魏峻告诉记者,现场通过高科技手段绘制完成了三维激光扫描的动画图。这些图画非常立体逼真,记录了文物出水前的历史原貌。常规的考古记录方式,只是通过相机和画草图等,不能实时记录,而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则可以实时记录考古过程,对整个过程予以再现。

  水下考古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在水下绘制考古遗址的图纸,以便将来能把出水文物放回原来船舱,还原最大历史信息。为了保留淤泥湿度、保护文物,大部分试掘工作在水底展开,难度颇高。

  “陆地考古挖文物用手铲,水下我们用抽泥设备,吸出淤泥提取文物。”魏峻说,考古专家在水下作业使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仪器,可以将所见的文物位置、遗址内各种信息,清晰绘制在特定的水下仪器上。

  魏峻说,出水的瓷器和木头如何保护,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因此本次试掘提取的木质船体,没有涂抹任何的保护剂,将迅速带入研究室内展开科研。而出水瓷器则暂时浸泡在海水里,如何实现脱盐脱水后裸露在空气中展出?仍是未攻克的课题。

  博物馆开放难确定众游客已然慕名来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从外观到内部展览设计,都已基本成型。虽然博物馆尚处于设备调试阶段没有通过验收,何时开放也难以确定,但众多游客,只要进入海陵岛,都慕名而来,纷纷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各地旅行社也都将其作为一个招牌吸引游客。

  进入馆内,阳东县周亨村出土的“广东铜鼓王”被安放在显眼的中间位置,两侧的展柜内,则陈列着一些从“南海I号”打捞出来的瓷器等。拐入左侧的展厅,就是安放“南海I号”的水晶宫,沿着水晶宫两侧的走廊,游客通过玻璃板,可以清晰地看到浸在海水中的“南海I号”沉箱。而在其它展厅,展示中国海洋文化、水下考古、海上贸易、宗教文化等等的展示板、陈列柜,也已基本完工,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指示牌等的安装工作。置身其中,浓郁的海洋文化、船舶造型让人心灵震撼。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副馆长张万星表示,该馆是国内首家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将沉船放在博物馆内现场发掘,进行水下考古,因此该馆是一个动态的专题博物馆。在博物馆开放时,游客可以现场看到考古人员的工作过程,因此每一次前往参观都是新鲜的。

  张万星说,从建筑特点看,这个博物馆是为“南海I号”、海上丝绸之路量身定做的。整个展馆以船体的龙骨等为要素,形似5个互相连通的舱体,该馆现在已经成为阳江乃至广东的一个新的地标式建筑。

  本报记者李培毕式明通讯员许广企发自阳江

(责任编辑:肖尧)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