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捐款不留名 善良老人感动读者
“82岁老党员”您在哪里
“那位82岁的老党员太让人感动了,能找到他吗?”“我想去看望他,能给我联系方式吗?”昨日,82岁老党员通过本报向贫困学生捐款的事感动了很多市民。
两次来本报为贫困生捐款
昨天一上班,王女士就打来电话说:“能不能告诉我老人的住址,我想去看看他,老人年纪那么大了,不知生活得怎样,身边有人照顾没?”当记者告诉她老人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时,她有些失望,“能不能找找啊,我真的想去看看这位善良的老人。”在校大学生小刘说,看到报道后,同学们也在商量,“爷爷省吃俭用,把钱捐出来都是为了学生,所以我们也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经常去看望爷爷,帮他做家务。”
今年7月,本报推出“圆梦行动”。一天下午,一位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来到报社,询问在哪里捐款。老人听力不好,只能用纸笔与记者交谈,他交给记者6000元,说是希望能帮一个孩子交一年的学费。当记者让他留下姓名、住址时,他拒绝了,说是以“一位82岁老党员”的名义捐出这笔钱的。
8月,本报和市慈善会发起“2009年西安慈善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负责采写此次报道的同事回忆,稿件发出不久,一位老人来到报社。他说自己是本报的忠实读者,50多年来坚持阅读《西安晚报》,所有本报发起的公益活动他都积极参与,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力不能及,但我是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为需要帮助的人出一点力还是可以的,也是很应该的。”老人说。
老人留下的“姓名”同样是“一名82岁的老共产党员”。
三次向市慈善会捐款不留名
昨日下午,市慈善会宣传部副部长楚恒森也打来电话,他说根据报道中的描述,今年先后三次向市慈善会捐款3000元的也应该是这位老人。
“一次是他到慈善会交给我们1000元,为了在春节期间慰问贫困户;还有两次是为了六一儿童节看望小朋友和资助贫困大学生。”他回忆说:“老人个子高,精神不错,不过听力不太好,要跟他大声说话才行,聊天中他还隐约说了句自己心脏不好。当时我怎么问他都不愿留姓名,开票时也只让写‘一名82岁的老共产党员’,所以可以肯定是同一个人。”
“老人在哪里?”面对热心读者的询问,记者没法回答。“82岁老党员”,如果您看到了本报的报道,请与我们联系,有很多热心读者在关心着您,他们想对您表达善意的问候和祝福。如果您觉得自己周围某位老人跟他很像,如果他就和您住在同一个院子里,请您拨打88229999告诉我们。 记者王晓英 郭欣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