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亚洲经济须从“量变”转向“质变”
来源:
新华网
2009年10月10日12:59
新华网消息:美国《时代》周刊10月12日(提前出版)一期发表文章,题目是“亚洲的演化”,摘要如下。
作为过去10年世界上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地区,发展中的亚洲已经达到了新的繁荣高度。表面看来,这一地区在通往经济发展的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上有太多值得庆祝的事。很多人认为,亚洲世纪即将来临。
这样的庆贺似乎为时过早。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亚洲新近获得的优势地位仍然是不稳定的。
具讽刺意味的是,预测到这一结果的是中国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结束后的一次讲话中,温总理承认,中国经济表面看来非常强劲,尤其是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增长来看。然而他表示,在这种经济实力外表之下存在很多问题。就中国而言,他警告说,中国经济越来越“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当时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四不”将给中国必须完成的增长任务带来多么紧迫而严峻的挑战。至于这些真知灼见对整个亚洲所具有的更广泛的意义,中国领导人和亚洲其他领导人都没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国的发展经历是范围更大的亚洲发展模式的缩影,从这一程度上看,温总理的“四不”正是实现亚洲世纪远大抱负所要重视的。
从宏观经济角度讲,亚洲的当务之急是达到更好的平衡。重新达到平衡的核心在于出现人们期待已久的亚洲消费增长。亚洲地区储蓄风气根深蒂固,消费方面的转变不会很容易。毫无疑问,在这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中国。在中国极有可能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在社会保障、养老金、医疗和失业保险方面采取更多积极有力的措施。
从制造业主导的出口增长向更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消费模式的转变,将减少对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增长的内在偏重。但亚洲必须更加努力地投资发展替代能源技术,改进现有生产平台,以及向更轻型建筑和生产技术迈进。
“下一个亚洲”还必须通过加大对零散的经济、市场和政治体制的控制,来应对协调能力上的先天不足。
亚洲的城乡二元体制也是割裂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一种天然力量,使收入和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加剧,这一问题仍然是造成该地区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腐败泛滥使亚洲必须完成的发展任务在宏观上的落实变得更为复杂。这一地区越成熟、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的进步越大,就越需要改善宏观上的协调。
温总理的“四不”大体上开出了自我反省的药方。但“下一个亚洲”在对外方面上要实现的目标还很多———尤其是要更加关注跨国经济一体化的好处。在这方面,该地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之间保持更密切的关系或将带来最大的机遇,而两国在很多重要方面都天然互补。日益一体化的其他亚洲经济成员将会认识到供应链外部环境带来的好处,而这个外部环境将是中日进一步融合带来的重要的副产品。
在20世纪90年代末那场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里,发展中的亚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正如在投资领域常说的那样,过去的成就无法保证未来的业绩。当前的全球衰退暗示亚洲应寻找新的增长模式。从这次变革中崛起的“下一个亚洲”需要从关注增长数量转为关注增长质量。尽管经济增长的质量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但其特征无疑涵盖更好的平衡、稳定、协调、可持续性和融合。这正是亚洲经济一次重要转型的实质,这次转型将使亚洲经济比现在更促进消费、更轻型、更绿色。“下一个亚洲”需要更多地以这些尺度来衡量成就。(编辑:刘瑞常)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