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万象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脑力劳动者晚年应继续动脑 以预防老年痴呆症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09年10月12日14:01

  诺奖得主高锟未能幸免21世纪流行病——老年痴呆症

  一直动脑的人,晚年应继续动脑

  本报记者 谷伊宁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高锟,有“光纤之父”之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伟大、聪明的科学家,在年届72岁时患上了阿兹海默症(简称AD),又称老年痴呆症。

  这种发病趋高的老年疾病是怎么回事?为何连科学家都不能幸免?昨日记者访问了我省几大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专家指出,这种疾病已不仅限于老人,发病年龄有中年化趋势;疾病不能治愈,但坚持治疗和康复能长久维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从相关报道来看,如今76岁的高锟连表达完整的思想都离不开妻子的帮助,规律的锻炼成了他每天的生活重心。在他家冰箱的门上,贴着一张日程表,是高锟每天的锻炼和活动安排,有手工课、音乐课、网球等。他常在太太的陪护下,到一个为智障和体障老人服务的健康中心做椅子操,伸手、抬腿、转动拳头,跟着老师一起喊数……

  “这些都是积极的治疗方法,与药物一样起到重要作用。”浙医二院神经内科主任丁美萍对这种疾病十分熟悉。然而由于许多患者仅仅依赖药物,而没能像高锟一样进行智能训练和康复,他们的生活能力随着疾病的发展大大衰退。“有的病人几年之后就叫不出我们医生的名字了,平时吃饭、穿衣能力都不如两三岁的孩子。”

  “聪明人”也不能幸免

  老年性痴呆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脑血管类痴呆,一类是阿尔茨默型痴呆。高锟患的属于后者。前者起因多缘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患者生病前曾有中风或小中风意外;而后者的发病原因不详,与环境污染、遗传有关。“因此,这种疾病,即使是高锟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有可能发生。”

  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病区陈杏丽副主任医师说:“我们看到许多当年都挺出类拔萃的人物成了我们的病人,他们中有教授、工程师、干部,但在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是那样的脆弱,日常生活都需要别人来照顾,因为他们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

  在省立同德医院的病房里,一位63岁的建筑设计师,面对已经为自己治疗了半年多的陈杏丽,却依然叫不出名字来。还有一位曾是西湖登山队的队员,发病时正在登山,突然说话不清,嘴巴也歪了;隔了一周,再次见到儿子时,不认识了。“这是典型的血管性痴呆症。”陈杏丽提醒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尤其要警惕这类痴呆症。”

  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教授林翠华指出,虽然著名学者也会患老年痴呆症,但一般而言,学者经常动脑筋,是一个保护大脑免于退化的因素,因此,一直动脑筋的人,晚年应继续多动脑筋。

  和“疯牛症”惊人相似

  医学界目前还不清楚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原因,不过研究已经发现,老年痴呆症和“疯牛症”病变蛋白的分子序列形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早在5年前,世界老年痴呆症大会就曾发出警告,进入21世纪中期,老年痴呆症将会成为人类社会的流行病。日本有项研究发现,在病人和家人自述有病之前,最早的症状可以追溯到患者9年之前。据统计,在65岁~75岁的老年人中,发病率是2.5%~4%,在75岁以上的老人中,则变成15%,进入高峰。

  青壮年发病不在少数

  如果你发现与父母越来越难相处,不要只怪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或是父母年老了可能糊涂。父母年龄一旦超过70岁,记忆力下降明显,性格悄然改变,原来外向的变得文静了,原来内向的变得唠叨了,那么就要警惕可能是这种老年疾病来袭。需要上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只要经过简单的测试,就可能发现老年痴呆症的早期症状。

  老年痴呆并非是单纯的老化现象。浙医二院神经科教授程源深说,目前临床40多岁的中年人发病的已不在少数。患者早期爱常说的话是:“最近脑子不好使。”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智力或记忆变得很糟糕,“特别爱忘事”,“不能全力以赴地思考”,“我的东西经常忘带”,“出门没带钥匙”……

  据报道,2004年,一起搓麻将的朋友发现高锟反应变得迟缓,建议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他与他父亲一样患上老年痴呆症。正是早期发现,4年之后,高锟仍步履稳健,精神不错,能自己进膳和更衣,还不时协助妻子洗菜做饭。

  对于老年性痴呆,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治愈这种病的办法。专家们一致强调,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才有意义。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