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家家户户建新房 农房危改战役内地沿海同步打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26日17:22
  贵州:农民唱起山歌颂党恩

  “危房改造政策好,从古至今少见到。家家户户建新房,从此睡个踏实觉。”“危房改造换新貌,党的恩情不能忘。”……一首首深情的山歌,是贵州农民唱给党和政府的颂歌。

  贵州积极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一年多来,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当作重大民生工程和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机遇来抓,在组织保障和人财物上倾斜,并采取项目资金捆绑、质量跟踪监控、结合新农村建设等多种措施来促进“危改”。贵州农村群众纷纷唱起山歌来表达感恩之情。

  上下合力,把党中央的重大关怀落到实处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贵州农“危改”崎岖的山路上,不时遇到运送建筑材料的各式车辆,一栋栋带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居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远远看去,新建的黔北民居、苗侗族民居在山环水绕中清新悦目,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贵州是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省份,又是全国首个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的试点省份,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全省近1/4的农户。

  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此项工作明确为“一把手”工程,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扎实推进。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省长林树森亲自研究部署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多次听取汇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石宗源说:“要早日让农村住房最危险、最困难的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以优异成绩让党中央放心、让贵州农村各族群众满意。”

  自2008年7月启动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8万户。根据总体规划,贵州将在2016年前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全部190多万户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从江县是黔东南最边远贫困的县,农危房所占农户比例高达65.1%。该县刚边乡高麻村共375户村民,绝大部分是壮族,已在地质灾害区居住了上百年,数次遭受泥石流灾害,是省里确定的地质灾害整体搬迁点。但是,由于高麻村壮族喜欢聚族而居,附近山高坡陡,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集中搬迁点,搬迁难度很大。为落实搬迁进度,全县26个单位挂帮高麻,每个单位承包15户的动员搬迁任务。目前,县危改工作组已在高麻片区内选取9个远离地质灾害、土质结构合理、地面平整的地方进行搬迁、重建工作。

  记者在1、2号搬迁点看到,搬迁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农户们互帮互助,一农户新立起的木房架子前,村民们燃起了鞭炮。已迁新居的廖老龙高兴地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今年52岁的廖老龙一家长年生活在对泥石流的恐惧之中,每逢连日大雨,全家人都胆战心惊,不敢睡觉。

  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改善了农危房户的生活面貌,也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摆贡寨原本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在实施“危改”和村庄整治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乡们感念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自发集资修建了“饮水思源亭”。亭子内的“摆贡寨记”碑文上写道:改造危房安民生,整村推进为民富。今日党情系百姓,厚德惠民得新房。

  黔东南黎平县大稼乡容咀村106户苗族村民的危房此次都得到了改造,目前已有80多户搬进了具有典型苗族风格的杆栏式木楼里。村民们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编唱苗族山歌来感恩危房改造工程。

  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50岁的布依族村民龙正芬也唱起了自编的山歌歌颂党:龙井村民喜洋洋,财源更比水源长。危房改造换新貌,党的恩情不能忘。

  捆绑资金,“贵州模式”初显成效

  在大规模的农危房改造中,各级部门面临的最大考验是:房子建好之后,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怎么建?由于贵州多数地区基础设施的配套费用极大,在部分地区甚至大于危改资金。

  以从江县高麻村为例,375户农危房的9个集中安置点总共需要1600万元左右。其中中央投资647万元,县级财政配套75万元,尚有900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

  这种情况在贵州黔东南、黔南等边远、落后地区并不鲜见。由于农危房改造重点地区地方财政较弱,农民自筹资金能力不强,农危房改造之后如何将基础设施配套工作做好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针对基础设施配套难的问题,2009年4月1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省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等8个厅局共同出台了《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配套项目资金整合的意见》,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对省级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按规定用途进行整合,赋予县级人民政府整合的权力。

  余庆县龙塘湾农危房集中安置点正在修建养老院,以安置这一地区的18名孤寡老人。记者看到设计图,每个老人一间宾馆式住房,并配套有食堂、卫生所、花园等。

  据介绍,在项目资金捆绑上,这个安置点除农危房改造中36万元的补助款项和政府补贴的20余万资金,其他资金由各个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解决。其中,民政部门启动相关资金,给予一个床位2000元至5000元的补助。水利部门专款解决通水问题,电力部门解决通电问题。建成后,18名长年居住在危房内的孤寡老人将享受到如城市社区一样的便利生活。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符金陵评价说,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已形成特有的“贵州模式”,各级政府分工明确,协调推进,对全国农危房的进一步改造建设有借鉴意义。

  整县推进,重建后的危房成了“示范房”

  今年4月,为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更好地探索经验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贵州省决定在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贵阳市10县(市、区)、遵义市湄潭县、余庆县和黔南州的龙里县共13个县(市、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整县(市、区)推进工作,计划在6个月至18个月内率先完成辖区内全部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为能在1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贵阳市在资金和项目捆绑上加大了力度。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除按要求抓好规划、提供设计图纸外,我们把原小城镇建设的3500万元全部用在农危改上,其他项目能结合的都结合,能倾斜的都倾斜。”

  贵阳市花溪区在“六点一线”的改造工程中,以危房改造为载体,实施村寨整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的收入渠道,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记者在花溪区党武乡摆贡寨看到,一排排新建和改建的石板房错落有致,社会组织捐赠的太阳能照明路灯为这里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田园里是排排收获后的豆角架,几家待开张的农家乐装饰一新,一派兴旺景象。“危改”驻点干部王明放介绍说:“摆贡寨今年种豇豆118亩,是新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比原种水稻至少增收1倍以上。”

  余庆县的“整县推进”工作进展顺利,预计12月底即可提前完成。该县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尽量将农危房改造户整合进附近的新农村建设点中,以此来解决危改户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让"危改户"能直接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记者在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金橘园看到,4户危改户的重建房与金橘园内其他住宅几乎毫无二致。由于金橘园新农村建设开展得较早,所以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堪称“小桥流水,田园牧歌”。

  旧貌换新颜,山歌唱给党。如今,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农村危房改造正在进一步有序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新华社贵阳10月25日电(记者朱国贤 石新荣 欧东衢)

   浙江:一把钥匙开多把门锁

  眼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正在浙江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从2009年到2012年,这个省决定用4年时间改造农村危旧房115万户。

  有关专家认为,浙江农村危旧房改造,是用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门锁之举。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也说:“抓住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这项工作,就是抓住了拉动农村内需的关键。”

  一场农村居住环境的大变革

  盖房是许多农民一生中头等大事。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里河村,人均收入只有4000余元,全村380户人家近300户仍住在土房里。

  里河村的农居不仅破还很乱,老房子挤在一起,村里没有一条宽敞整洁的弄堂。村民们说,手拉车都拉不到家门口。不多的几幢新房全建在村子外围,村庄空心化严重。

  一面是建房难,一面是建房乱,里河村的现状正是眼下浙江不少农村面临的尴尬。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除一部分困难家庭居所急需改造外,其余农民则盼望着居住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浙江省多策并举,已经累计解决了40万户农民住房困难问题,但全省尚有84.5万户农民栖居在危旧房中,今后4年,全省有改建住房意向的农户超过100多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十分繁重。

  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也不合理,不少地区农民建房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突出。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调查显示,2008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达112.7平方米,远高于全省人均60~80平方米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因此,浙江正在推进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不仅要消灭危旧房,提高农民居住水平,更是整体推进农村居住环境的契机。丽水市莲都区里河村村民吴根亮住了30余年的土房子马上要拆掉改建砖房了。“一家7口挤在破房子里,刮风下雨就害怕,现在政府给政策,给补贴,家里能把土房拆了翻新,我很高兴。”吴根亮说。

  为和这场农村居住环境综合性大变革相配套,此轮危旧房改造中,规划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以避免大规模建设中,再度出现以往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的局面。同时,公共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环境整治也一同推进。

  “在湖州过去许多不起眼的村庄,现在都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湖州市委书记孙文友说,在农房改造过程中,湖州把农房改造与历史古迹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着力彰显村庄传统的水乡农居风貌和文化特色,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崛起。

  一笔精打细算的土地账

  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土地一直是浙江的一道紧箍咒。大规模的农村危旧房住房改造工程,不逾越政策红线,地从哪里来?

  记者了解到,此轮浙江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原则是:靠节约集约、整理整治、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建新不拆旧”一直是农村建房的顽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危旧房改造工程推进中,农户若要享受政策优惠就必须建一拆一。

  丽水市莲都区里河村村委会主任吴华亮告诉记者:“改造时我们的标准是拆100平方米,还50平方米,多余按照每平方米180元给予补偿。同时实行农民自愿原则,愿意就签字,并可享受优惠政策。”据了解,此举将使里河村拆掉的50间房变成76间新房,本来不足1米宽的弄堂变成9米宽的水泥大道。

  不仅仅是里河村,大多数参加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地区,在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可用的土地资源也增加了。

  根据浙江省有关部门测算,如果农村住房改造工程推进顺利的话,2009年-2012年,全省每年能整理复垦土地2万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1万亩。如此一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建设,不但不会新增建设用地,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掘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门锁

  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显著,在金融危机导致出口下滑,国民经济增长急需消费拉动之际,浙江省在2009年全面启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还有着特殊的经济意义。

  丽水是浙江省最先开始探索这项工作的地区之一,丽水市委书记陈荣高说:“当前和今后至少一两年内,特殊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扩大城市投资和消费需求空间有限。而在农村,这几年来农民改造住房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推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为保增长助力。”

  根据测算,浙江农民每户建房投入在10万至20万元不等,加上配套基础设施投入,户均投入一般在25万元左右,未来四年内改造建设115万户农房将直接拉动投资和消费2500亿元。

  可是农房改造钱从哪里来呢?尤其是危旧房改造多涉及贫困户。记者了解到,除了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外,还在传统的乡村互助式之外为农民盖房融资开辟了市场化之路。

  浙江省江山市青湖镇清泉新村的农民廖廷中,原本家在离县城有1个半小时车程的高山上。如今,他已经住进了崭新的4层小洋房。廖廷中笑着告诉记者,在山上时村里人均收入只有2600块,而自己盖房子却花了30万,能盖得起这样的房子全靠政策好。“除搬迁下山时政府给的补贴外,村里流转了集体山林,每个人口分得承包费2万多,再加上自家山林的林权抵押贷款,七拼八凑就够了。”廖廷中说,“有那么好的政策,房子盖不起来别说对不起好政策,也对不起自己。”

  除林权抵押外,农民手上其他一些死资产也被政府想方设法盘活,转化成了农房改造可用的启动资金。有些地方还鼓励基层创建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采取银行融资、BT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就是在政府和农民互“掏”对方腰包间,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了为保增长助力。

  浙江省的做法被形容为“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门锁”,即:加快推进了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有利于扩大农村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有利于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有序集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为城乡建设发展赢得空间。既保增长与惠民生、保耕地与促发展,又推进了新型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抓住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这个牛鼻子。”省委书记赵洪祝说。新华社杭州10月25日电(记者何玲玲 张道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