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世界儿童日特稿:童年梦 枕边书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10日11:09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 “瞧,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书!”

  法国男孩巴蒂斯特德福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厚厚的精装大本递给记者。封面上画着各种各样张牙舞爪的恐龙。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为《恐龙》的图解书。

  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沙尔菲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很喜欢读一本书。这本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书叫《恐龙全书》。

  巴蒂斯特,今年8岁,谈起恐龙,这个巴黎小男孩仿佛一位未来考古学家。

  沙尔菲,今年62岁,谈起恐龙,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至今难以忘怀。

  跨越时空界限,童年的梦想如出一辙。为梦想插上翅膀的,是童年时枕边那一本本或薄或厚,或新奇或经典,或俏皮灵动或深沉委婉的书。

  打开探索之门

  走进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办公楼,记者来到沙尔菲的办公室。办公室不大,但书香气十足。两个大书柜相对而立,占据两面墙各自一半面积。

  沙尔菲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阅读,至今仍把读书当成一大乐事。

  “我小时候最喜欢阅读"全书"系列图书,比如《火山全书》《岩石全书》《宇宙全书》等等,”教授说,“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写的《恐龙全书》,”

  “后来我发现,我在科研领域的不少朋友小时候也读过这本书。这一系列丛书告诉我关于岩石、矿产、天气、人体等种种科学领域的知识。可以说,正是"全书"系列丛书带我走上科学之路。”

  巴蒂斯特如果听到这番话,或许可以要求母亲给他买更多关于恐龙的书,还有更好更大的恐龙模型。

  “我可是见过恐龙的呢。有一次,我跟爸爸妈妈到诺曼底度假,捡到一块化石。我告诉他们,书上说这里曾经有恐龙生活,所以应该是它的牙齿,可他们谁都不信,”这位小考古学家显得有些生气。

  “后来我爸爸找到(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伊夫科庞,他说我是对的,那真的是恐龙化石!”巴蒂斯特得意地说。

  与这个收集满满一大盒各种化石的小男孩一样,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小时候也爱看有大量漂亮彩色插图的科普书籍。

  布莱克本回忆说,当年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一所女子中学就读时,一本包含大量插图的生物学教科书让她如获至宝。

  “书中蛋白质三维结构图让我突然之间体会到一种神秘的美,”她说,“对我来说,就连苯丙氨酸、亮氨酸等这些生僻的氨基酸名称似乎都蕴藏着诗意。”

  今年10月初,这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与同胞卡萝尔格雷德、杰克绍斯塔克以染色体端粒和端粒酶研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知获奖那天,即将度过耳顺之年的布莱克本告诉媒体记者,她中学时读过的《居里夫人传》也是促使她投身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

  布莱克本说,接触到这本由居里夫人小女儿伊芙居里撰写的书后,她很快被这位伟大的波兰女科学家“彻底迷住”,利用课余时间读完这本书。《居里夫人传》为少女时代的她打开一扇窗,让天生好奇的她看到走进科学世界的可能。

  感悟精神力量

  自英国科学家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之后的40多年内,女性均无缘诺贝尔化学奖。直至今年,以色列女科学家阿达约纳特站到诺贝尔奖殿堂上。像布莱克本等许多女性同行那样,年幼时读到居里夫人的故事,激发起约纳特对科学的兴趣。

  约纳特告诉记者,她七八岁时开始读《世界发现者》丛书,很快为其中的居里夫人传记着迷。不过,约纳特说,居里夫人传记对自己那时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她不可能想到自己60多年后会像居里夫人那样问鼎诺贝尔奖。

  约纳特出生在耶路撒冷一个贫困家庭。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一台“几乎不会响的”收音机。读书成为她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读书也是她克服家境贫困的方式之一。

  对此,俄罗斯“体操女皇”斯韦特兰娜霍尔金娜有着同样的体会。

  身高1米64的她在赛场上身姿格外优雅舒展。然而,她的体操生涯曾经险些因身高而夭折,因为个儿高意味着重心高,做相同动作会比别人更费力。但霍尔金娜没有服输。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童年时最喜欢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

  谈起这部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经典作品,霍尔金娜说,小说主人公心灵的巨大力量和无比坚强的性格给她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对她的事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我一直努力像鲁宾逊一样勇敢坚韧,不失去信心和对更美好未来的憧憬”。

  “那些小时候读书时开始产生的领悟直到今天仍然陪伴和激励着我:不管遇到任何表面上的障碍,都必须坚持自我,拥有主见和内心的信念。这样,不管再往前会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能为自己找到前进的力量,”霍尔金娜告诉记者。

  品味生活之美

  《鲁宾逊漂流记》《王子与贫儿》这些文学经典,一般都在学校推荐读物之列,但阿根廷少年奥克塔维奥加略告诉记者,“大部分同学都不感兴趣,因为大家觉得这样的小说简直土得掉渣”,“不过,我却真的非常喜欢读《王子与贫儿》”。

  两年前,奥克塔维奥因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感兴趣,随手找来《王子与贫儿》,当时就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这本放在床头的小说他已看了很多遍,封面有些破损,但他每天入睡前仍然会翻看几页,重温那些熟悉的节章。

  “汤姆坎蒂又活了很多年,衣着考究,头发花白,”奥克塔维奥流利地背诵着小说的结尾,眉眼之间闪动着兴奋。

  “我非常喜欢《王子与贫儿》,因为它告诉我,两个处境截然不同的人完全能够去体验和理解对方的生活,”奥克塔维奥说,“我最爱看汤姆在王宫中生活的章节,他在王宫中随心所欲地胡闹,闹出那么多笑话来。故事的结尾更是让我感到回味无穷。”

  说到对喜爱书籍的熟悉程度,今年14岁的俄罗斯女孩娜塔莉娅一点也不差。

  这名莫斯科1315中学九年级学生告诉记者,她最喜欢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里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娜塔莉娅说:“当我全神贯注读书的时候,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就好像潜入另外一个世界,想象那些发生在书里的事,就像自己也在其中。你还能想象主人公,他们穿什么,性格怎样,书简直就是……”她一时找不出合适的形容词,思忖半天,终于说道:“就是奇迹!”

  埃及11岁小作家让娜乔哈尔说,她最喜欢的书是《长袜子皮皮》。这本著名童话她已读过多遍。书中主人公也是一个小女孩,“尽管她的父母都不幸离世了,但是她并不消沉,而是乐观向上,充满激情,总是给周围人们带来很多欢笑”,让娜说。

  霍尔金娜小时候也很喜欢俄罗斯民间童话故事。公主和王子的奇妙生活、主人公之间深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让霍尔金娜非常着迷。“当时和现在我都渴望着,在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哪怕是出现一丁点儿美好的神奇魔力,那该有多好啊!”

  书卷飘香依旧

  如今,阅读在青少年中正成为一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习惯:经典书籍遭受空前冷遇;许多学生热衷于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而不喜欢读原著;他们像追星一样追捧当红作家,成立一个个书迷俱乐部;网络世界里会有不同作家“粉丝”组成虚拟社区,相互交流阅读心得。

  但是,也有像奥克塔维奥和娜塔莉娅这样的孩子,他们的阅读与时尚潮流无关。“阅读应该是自己的事。我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奥克塔维奥说。

  霍尔金娜担心,电视和网络会淡化儿童的读书兴趣。“以前,阅读是人们非常普及的嗜好,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在的世界,书籍正受到电视和网络无情的排挤”。

  “我非常理解年轻人对于最新科技产品的兴趣,但我仍希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能多读书,父母和老师有责任为孩子培养阅读的兴趣,”霍尔金娜说。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沙尔菲倒显得不怎么担心。事实上,沙尔菲现在也经常上网看书,一般以科学文章和小说居多。

  沙尔菲说,读书是他小时候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当今儿童却可以借助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获取知识。“人类获取知识的手段越来越多,说明时代在进步。”

  今年11岁的英国男孩黑桑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看电视,因为电视画面最生动形象,而且他喜欢看的一些故事也都搬上了屏幕,可以在电影院或电视上看。图书中也有许多图片,但不如电视好看。不过,图书也有它的好处,就是新书出版比较快,比如最新一部《哈利波特》还没有被拍成电影,他已经从新书中读到最新情节。

  “网络阅读给读书人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阅读方式,具有海量、互动的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建翔告诉记者,“但是,网络阅读大都偏重新闻性、娱乐性,深度阅读内容相对较少,多属于"浅阅读",不能替代更有思想性、系统性、更具时空想象力的传统书本阅读。”

  13岁以色列男孩梅纳赫姆每周请父母或姐姐从图书馆借一本700页的希伯来语书籍或一本100页左右的英语书。他们一家都爱读书,以至于母亲上月申请停止有线电视服务,因为大家都不怎么看电视。

  “当你有书可读时,你永远不会转过头去说什么"我无事可做",”梅纳赫姆说,“看电视秀,你必须一直看到节目结束为止,而读书的话,你可以随身带着书,任何时候想看就能看。这很有趣,你要做的就是打开书,尽情想象。”(执笔记者徐海静、胡若愚;参与记者冯俊扬、冯康、海明威、海洋、黄堃、黄恒、蒋国鹏、江亚平、李学梅、毛磊、钱铮、邱夏、任海军、宋洁云、孙浩、王建刚、王薇、报道员戴维哈里斯)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