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杨河村的循环经济链(组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19日08:26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马永欣 实习生 米哲 本版摄影 通讯员 李悦 朱翠峰

  杨河村是北辰区双口镇的一个小行政村,农村经济以畜牧养殖和果树种植为主。以前以饲养奶牛为龙头的养殖业成为该村的特色农业和经济支柱,如今他们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探索新时代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去年,该村经过前期调研,多方筹措资金,共投资216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利用农业废弃物牛粪、秸秆等混合发酵后作为双孢菇的培养基,在生产出双孢菇之后,培养基又可作为肥料还田,从而形成一条完整循环产业链条。如今该基地已被市科委和农委列入科技重大项目。

  这个只有100余户人家的小村子当初是怎样成为奶牛专业养殖村的?现在他们为什么又要建设食用菌基地?基地的建成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是什么让和奶牛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杨河村生产结构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北辰区双口镇杨河村……

  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传统优势市场失宠,

  牛粪处理成为难题,

  如何走出双重困境,

  循环农业带来希望。

  在开始种植食用菌之前,杨河村一直是以畜牧养殖和果树种植为主的。早在1983年,杨河村开始发展奶牛养殖业,由于地处北辰区西部偏远地段,当时的养殖规模很小,只有二三户人家饲养了10几头奶牛。1984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出台了一项援助计划,有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一些关键部门,包括林业、渔业和乳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其中的一项就是对奶牛养殖户进行为期三年的无息贷款援助。以此为契机,杨河村有更多的家庭开始从事奶牛养殖。

  提起村里的奶牛养殖,在村干部的心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村长李绍棠说,最开始时,大家认为原先一辈子是靠地吃饭的,不懂什么技术,搞养殖风险大,很多人对此存有顾虑。他作为村干部就带头开始尝试,养殖了10几头奶牛,到2002年数量最多时,他家自养自繁奶牛已达300余头,成为村里发展奶牛业名副其实的带头人。周围的村民也纷纷效仿,从中看到了实惠,见到了效益。

  至2007年,村里成立了奶牛合作社,由合作社集中销售牛奶,为奶牛养殖户提供饲料、防疫等服务,做到统一收奶、统一防疫、统一规范化管理。至今该村奶牛存栏6000头,年产奶量3万余吨,并建成了6个天津市无公害奶牛生产基地,是本市最大的奶牛养殖专业村,形成了“一村一品”。近几年,杨河村通过改良奶牛品种,发展规模化养殖,实施科学管理等途径,将这个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做大做强。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奶牛养殖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确实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使很多家庭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但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尤其是近两年奶牛业起伏不定,村民增收越来越缓慢,村集体实力大大减弱,去年村里的奶牛养殖几乎没有收入。更让村里头疼的事情是6000头奶牛每日所排粪便18吨,只有一少部分当饲料卖掉,其余大多数粪便随处放置,不仅影响到了村容村貌,更会滋生细菌,危害村民们的身体健康。怎样才能让村民家的牛粪得到很好的处理呢?怎样可以让村民们更快致富呢?这些都是村干部们每天思考的问题。

  这两年总有外地商户到杨河村来购买牛粪,这些人用牛粪做什么呢?经过多方打听,原来他们买走村里的牛粪是为了种植双孢菇。这一发现让杨河村人看到了希望。

  种植双孢菇到底能不能让村民们更快致富呢?能不能让村民们更好地解决牛粪污染呢?带着这样那样的疑问,杨河村人从2008年开始,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大关于发展循环农业的精神指导下,开始酝酿利用丰富的牛粪资源发展食用菌种植,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今在杨河村,十个标准化的双孢菇种植棚已经投入使用,预计年产量会达到15万公斤,杨河村民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小蘑菇闯出循环路

  农民增收有新法宝,

  大棚种出小小蘑菇,

  市场青睐炙手可热,

  循环农业结出硕果。

  11月11日,记者来到了本市北辰区双口镇杨河村食用菌生产基地。今年的冬天好像比往年来得要早一些,刚刚过了立冬,天气就寒冷得让人仿佛置身于三九天,而在村民任怀才家的食用菌大棚里,一家人却干得热火朝天,忙得不亦乐乎,丝毫没有受到冷空气的影响。

  记者走进大棚一看,大棚内一片漆黑,仅棚口处有微弱的灯光,顺着灯光隐约可以看见棚内搭设有8层立体棚架,每层都长满大小不等的双孢菇,灯光下一位大嫂正在对刚刚采摘下来的双孢菇进行去根处理。成熟的双孢菇每个大约直径4至5厘米,既小巧又雪白,很是可爱。记者很奇怪,一般的蔬菜大棚都是光线充足,这里怎么会这么昏暗呢?任怀才回答:“种植双孢菇是不需要灯光的,在阴暗的环境下菇才会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表面会硬化,畸形菇就会增多,其价格就会差很多。我们在这里搭设了8层立体棚架,使原先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大棚,实际使用起来可以达到2000平方米左右。”

  村党支部书记金明友向记者介绍:双孢菇,俗称圆蘑菇或洋蘑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鲜菇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5%至38%,营养价值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4至12倍,因而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的美称,深受国内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青睐。我国的稻草、麦草资源丰富,气候条件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因此种植双孢菇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杨河村的食用菌大棚是今年3月开始施工的,建一个大棚大约需要资金14万元,其硬件设施均是由市科委、双口镇政府、北辰区水利局联合出资的。7月中旬,大棚建好后,开始栽培菌种。任怀才说:“今年我家承包了两个大棚,每个棚我们自己只需出棚内设施、食用菌种和一些人力就可以了,总共大约5万元左右。”

  10月22日,任怀才家的双孢菇开始上市销售了,第一天就在韩家墅农产品批发市场被抢购一空,几个月来一直忐忑不安的任怀才见到这样的销售场面,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儿。由于双孢菇的包装上印有食用菌基地的地址和电话,刚刚销售两天就有一些批发商找上门来排队购买他家的双孢菇了。

  现在,任怀才每天可以销售40多箱双孢菇,最多时可卖出70箱,每箱15公斤,批发价格8元/公斤,这样算下来一天至少收入5000元。以今年的销售情况看,扣除成本,平均每个棚的纯收入为8万元。

  提到这些,任怀才就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以前家里就只是养牛,赶上这几年奶牛业越来越不景气,几乎没有什么收益。闲的时候除了打打牌消磨时间,也没什么可做的,觉得很无聊,所以心里一直盘算着能干点儿什么。直到去年,村里搞起了这个双孢菇种植试验,我当时一看就觉得不错,所以今年市、区、镇和我们村联合投资建双孢菇大棚,我第一个就报了名。这不,效益还挺好,有了这个"金蘑菇",我们农民的生活就不愁啦。等到明年大面积种植后,希望村里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共同致富嘛,呵呵!”

  前期工作精心准备,筹措资金鼓舞干劲,

  帮助乡村自身造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双联”铺就致富路

  值得一提的是,北辰区开展的“双联”活动在杨河村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北辰区启动了以机关单位联村、党员干部联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活动,北辰区运管局与双口镇杨河村结成了“双联”单位。今年10月27日,杨河村食用菌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北辰双联工作真正实现质的飞跃的典型代表,在运管局和驻村联络员的帮助下,从此杨河村开始自身造血,大踏步地走向新生活。

  2008年春,运管局和双口镇领导与村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发展思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取经,确定了双孢菇试种植项目。双孢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国内国际市场走俏。利用牛粪和秸秆栽培双孢菇回报大,市场前景广阔。牛粪作原料又能净化环境,变废为宝。试种过程虽然投入资金不多,但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提高种植积极性,运管局领导筹措资金3万元用于种植试验。这个项目一旦试种成功,将带给群众对现代农业的直观认知,对杨河村的农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示范效果。

  前期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联系农科院林果所食用菌研究中心订购菌种,邀请中心主任做技术指导,从唐山等地订购几十吨稻草,组织四户村民备齐数十吨干牛粪,逐项准备原料辅料,督促村民修改建大棚。接下来就是原料的发酵阶段,这个过程较为复杂,对温度湿度都有较高要求。为了让村民较好地掌握发酵技术,运管局带领四户村民来到汉沽双孢菇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刚刚开始情况就出现了,由于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规范性强,程序较为繁琐,前期劳动量大,要雇工才能完成,四户试种户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畏难和松懈情绪,“早知这么麻烦不种了”,“咱农民又不是技术员,哪里干得了这样活”,“折腾半天也不知道能不能行,没准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呢”!四户村民对工作渐渐失去了信心,冷却了热情,有两户跑去忙着收地里的茄子、葡萄,有两户看到买竹篙和雇工花费多,舍不得再投入。由于双孢菇的种植技术要求高,程序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或时间进入不恰当,都将影响试种效果,运管局领导和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边挨家挨户了解他们的想法,讲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前景,用丰收的明天鼓励他们,一边筹措2万元用于种植试验补贴。四户村民终于答应了继续种植。

  经过几个月的栽培试验,已经有2户小面积长出了双孢菇,技术人员说过几天会大面积出菇,年前有望出两茬,明年开春还会出菇。村民们积累了经验,基本上掌握了技术。今年的种植试验为未来3年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打下了基础。双孢菇的成功种植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记者手记

  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按照专业的说法,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在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各种垃圾量高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而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因此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杨河村通过“秸秆利用—奶牛养殖—食用菌种植—有机肥还田”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避免了牛粪到处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延长物质循环链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本市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提供借鉴。按照目前双孢菇的种植规模,每年可实现400吨牛粪的再利用;增加年产值120万元,纯收入80万元。

  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方式

  如今在杨河村,现代农业发展正在从传统的线性生产方式向着循环生产方式转变。

  2008年,经市科技技术委员会批准,由北辰区双口镇杨河村牵头,联合市农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承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草腐生食用菌优良品种筛选及安全栽培技术研究,探索本市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

  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多糖体的高级食品,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目前,发达国家人均食用菌消费量高达6公斤;我国不足0.5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会不断增大,市场前景广阔。草腐生菌利用作物秸秆、禽畜粪便为主要栽培原料,进行食用菌栽培。避免了农村秸秆焚烧和牛粪随便堆放对环境的影响,且废菌糠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还田,这种奶牛养殖—草腐菌种植—废料还田的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对节约资源,保护农业环境,维系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年多来,在北辰区委、区政府及双口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机关驻村联络员帮村帮户,以及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杨河村的循环农业发展致富之路已初见成效。2008年年底,双孢菇的试验种植宣告成功。目前在杨河村双孢菇的种植面积由起初的4个试验种植棚扩大到了如今的10个标准化的双孢菇种植棚,预计年产量会达到15万公斤,到2010年项目结束,预计年消耗奶牛粪可达3000吨(折干),作物秸秆4000吨。从此杨河村的农业废弃物可充分得到利用,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此外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实现增收节支。预计全村每年可为市场提供优质食用菌5000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