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王世襄:用克劳斯亲王奖奖金捐建希望小学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2月09日09:58
蓝色大背板上悬挂着一幅巨照:脸上布满皱纹、牙齿已残留不全的老人坐在书房的椅子上,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老人笑得很灿烂,很率真。这幅王世襄老人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也是他人生的写照:遨游于艺术的殿堂,锲而不舍,笑对人生。
昨天,“著名文物学家王世襄先生追思会”在王老生前工作过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召开。追思会现场,王世襄之子王敦煌的一席话令人感慨:“追思会让人伤感,父亲最怕给别人添麻烦,最不愿意让自己劳动这么些人。最符合他心意的是大伙儿凑到一块儿聊聊他做的最高兴的事情。”于是,追思会没有眼泪,一个个片段故事串起了王老多彩的人生。
保护“文物”成使命
“他一生的事业围绕着保护文物、保存那些孕育了文物的文化实践而展开,但他保护文物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有信心认为中国文化遗产是值得全世界留存的珍宝,这种信心让王世襄对他所花费的时间和极为丰富的知识毫不吝啬。”在众多纪念王世襄的文章中,英国著名中国美术史专家柯律格如此评价。
追思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将王老对中国文物事业的贡献一一列举。早在抗战后期,王世襄负责校对《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为保护饱受战火的文物贡献了力量;1946年,王老任民国政府驻日代表团文化教育组专员,从东京押运回数百箱原中央图书馆善本。王世襄先生酷爱收藏,一生藏宝无数,如何将这些藏品展示于博物馆为更多人共飨,一直是他的心愿。目前展陈于上海市博物馆“庄志宸、庄志刚明清家具馆”的79件明清家具即是由香港实业家庄贵仑先生从王世襄手中以非常低的价格购得,捐献给上海市博物馆的。“王世襄晚年还曾多次与我探讨将其所藏文物捐献给国家。可惜意愿未竟,先生已溘然而逝,殊为憾事。但我们仍希望有机会达成先生遗愿。”
专程从山西平遥赶来的漆器专家侯林辉没能轮上发言。他拉住记者,从包中取出2007年王老给他写的一封信,当时老人已93岁。侯林辉介绍,1998年,他们携屏风来北京参展,王老看后说:“做工不佳更缺乏文化水平,使我失望。”时隔9年后,当老人在中央电视台10套看完播出的平遥漆工艺节目后,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忧使他提笔写了这封信。“节目中的漆器实际上比你们过去更退步,如此下去,中国漆艺便要完全失传了。”他在信中表示,我国漆工艺受工料的限制很难发展,这是事实。要精美,必须用真材料,费工夫,结果造价高,买者嫌太贵。如偷工减料成品太次,成了废品,更没有人要,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只有走工料两精的路,否则更无出路,漆艺也彻底完了。“我不忍心看传统漆艺失传,但相当难,问题很多。”
玩即是学学即是玩
“有一根无形的细弦,一头系在蛐蛐的翅膀上,一头拴在我心上,那边叫一声,我这里跳一跳。”王世襄的“玩”瘾之大,从他的《秋虫六忆》中可见一斑。在很多人看来,王世襄是个“杂家”,但他更是个“玩家”。用先生自己的话说:“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王世襄的会“玩”,曾让一代学者张中行亦艳羡不已:“他的所好和所能,如明式家具、葫芦器、蛐蛐罐,以至养鹰、养狗,下厨房烧制名菜,都是我很感兴趣而又一窍不通的……”对他的会“玩”,黄苗子则一言以蔽之:“他是一个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生活和民俗学的人。”
追思会上,王敦煌用“玩”概括了父亲的一生。他介绍,父亲研究美术史也好,明式家具、漆器、竹刻竹雕也好,固然可以说是潜心研究、严谨治学,但是也可以说成是玩。只不过,他的玩法和别人的玩不大一样。别人玩,过把瘾就得了,他不然,不玩则已,要玩就得把它玩透了,玩出门道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玩中体会到它的乐趣,它的魅力所在。“如果要追思,就记着他是个特别爱玩、会玩、玩起来特别投入的杂家。玩即是学,学即是玩,这就是父亲的境界。”
古籍整理专家程毅中用奇人形容王老。“他玩物而得志,格物而致知,努力加兴趣,做成了许多绝学。这样的人才是很难复制培养的。王老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守护人。”
王老成为杂家的诀窍是,他跟所有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有关的人都交朋友。王敦煌揭秘:“无论是一流学者,还是厨子、工匠、漆工,甚至养蛐蛐、养鸽子的,父亲都和他们交朋友,我随口就能从这"五花八门"的行业中叫出一堆名字,要都点出来要说到哪儿算一站呢。”
100万元捐建希望小学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陈进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王世襄先生因在明代家具研究和收藏方面的突出成就荣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当时,年近九旬的王老用流利的英语宣读答谢词。王老毫不犹豫地将这笔10万欧元(约合1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在福建修建了“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
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校长李小勇专程赶到“追思会”现场。他无限感慨,王老捐献的这所1800平方米的希望小学,楼内配备了福建省级图书示范馆,电脑室、多媒体室、阅览室、舞蹈室、音乐室、实验室、美术室、体育室等。“王老捐资兴建的综合楼就像一座丰碑一样将永远激励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在当今中国的文化界,有些人是风风火火地践行着“出名要趁早”,而有些人的声望则是在不经意间愈老愈显,“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信笔写出《负暄三话》的张中行和《锦灰三堆》的王世襄,从他们平实而沉稳的文字中,人们领略到了与当今喧嚣浮躁之风迥然不同的另一番人生境界。
王世襄先生走了,对于一生如此豁达的他来说,又未尝不是一种圆满。在怀念亡妻《告荃猷》的诗中,他曾表明过这样的心迹:“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待置两穴间,生死永相匹。”假使人有灵魂的话,先生一定会在爱妻的古琴雅音之中,用心聆听着古城碧空中白鸽的哨声与青青芳草中蟋蟀的低鸣。
人物介绍
王世襄于11月28日辞世,享年95岁。他是我国著名文物学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对古代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的研究颇深,他撰写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基础,被海外学者称为明式家具研究的“圣经”。此外,他对中国古代漆器、竹刻、书画、雕塑以及建筑艺术等的研究也上升到学术理论的高度。就连养鸽子、斗蛐蛐、怀鸣虫、绘葫芦、架大鹰、训獾狗以及品尝美味佳肴,他也玩出了“世纪绝学”,使市井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记者赵文侠) (来源:北京日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