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与法律人类学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2月05日08:02
有人说,《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在中国生活过很长时间,对频发的暴力拆迁事件非常来气,为抨击之,遂以艺术化方式展示了一场拆迁与反拆迁的决斗,最后正义战胜邪恶。看完《阿凡达》,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暴力拆迁非法,而是赶快买碟,回家再看,看了又看,不仅自己看,还给学生看——多么好的一部法律人类学影片,不用于教学,着实可惜了。朋友说,你发神经了吧?我笑答,是法发神经了。
“法发神经”是冯象先生从美国引入的法律人类学“创意词汇”。针对那些离奇怪异的搞笑规则,现代人无法理解,只有说它们发神经了。比如,纽约市禁止男子在本市马路上回头以“那种方式”注视女子。累犯此罪者上街,得强迫佩戴“马用障眼”。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法规,有兴趣的诸位可阅冯君原文或直接看《法律发神经》一书。
法律人类学最早源于人类学家在原始部落的田野工作,这些优秀的旅行家、探险者当初也许并无学术意念,不过为了满足天生的好奇心。但慢慢地,在探究原始人生活习惯中,他们发现,在现代西方人看来是无比野蛮的“准人”其实拥有一套发达的沟通、表意规则系统,而这些规则很难为现代人知悉、理解。随着西方殖民事业的兴起,人类学的发现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即沟通与征服的矛盾。“进入他者”究竟是为了友好地沟通,还是有力地征服?站在人类学的立场,当然是为了沟通,正如《阿凡达》中的那位女科学家。但站在殖民者的立场,却是为了征服和劫掠,正如《阿凡达》中的那些可恶坏蛋。由此,两种立场的矛盾产生。《阿凡达》的男主人公最后抛弃了海军陆战队员的征服立场,站在了人类学家的立场。他之所以选择这种立场,不是基于知识的驱动,而是发自情感的要求。他对纳威人特有的文化和情感沟通方式极为认同,经过学习,熟稔地掌握了关键技能,并奇迹般地成为“魅影骑士”,领导潘多拉星球的土著民战胜了来自地球的侵略者,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复归于天堂般的美好、自由生活。
用一句广告式的话语概括,法人类学的立场就是“规则无高下,沟通最重要”。
法律人类学的伦理反对文化进化论及霸权主义,强调多元、平等、沟通与和平。正如费孝通先生的名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科技为后盾的西方军事/工业文明带来的无休止资源劫掠,不仅会摧毁人类自己的星球,而且还会危及外太空的生态平衡。深嵌于西方文明的法律人类学工作者,既要顺应体制、争取资助,又要恪守伦理、坚持原则,何其困难!《阿凡达》中的睿智女博士、刚强女战士以及勇猛男主人公,无不深陷伦理困境,最后还是选择了牺牲和超拔。
天下大同、众生平等,这些古典的中华文明观念,与法律人类学的深层理想具有隐秘而神奇的关联。中国文化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虽不至于体无完肤,但至少也是面目全非。但愿西方人自身的反思能为我们带来深度的省察,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与中国崛起相伴的应当是更大的国际责任和真正的文化复兴。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只有自己知道,需要自我坚守,西方文明永远只能是沟通的对象,而非模仿的楷模。
就当今法律人类学最关心的“规则/过程”而论,《阿凡达》中有不少细节可资品评。比如,纳威人的首领设置规则是二元的,既有精神领袖也有世俗长官,精神领袖高于世俗长官;精神领袖的合法性必须通过“圣母”的确认,采取母系继承的方式,世俗长官的产生往往基于身体实力,采取内定的接班人方式。纳威公主是母系精神领袖的预定继承人,苏泰则是父系世俗长官的接班人。纳威公主有与圣母沟通的能力,当她看到男主人公身上沾满圣树的种子,惊讶、震撼、欣喜、不安、宿命、爱意……诸味交杂。她成为男主人公的“师父”,引领他学习纳威人的语言、习俗和技能。这说明纳威部落的开放,所谓“外人”只是那些愚笨、自大的家伙。“王子”不负公主所望,从最初的驽钝挫败到最后的卓越大成,他不仅被纳威人接受,还与公主发生了圣母见证的神圣爱情。尽管与公主早有婚约的苏泰大为恼怒,但最终无可奈何。因为,纳威人的婚姻规则容许神圣的“自由婚”破除一般的“约定婚”。
作为法律人类学电影,《阿凡达》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女科学家所著的书,《纳威人的生活》,从书名到装帧,都不由让我想起了法人类学巨擘们的杰作,如霍贝尔与卢埃林合作的《切因纳人的习惯》、巴顿的《伊富高人的法律》等等。
从厚重的书本到鲜活的电影,人类学视野中的法律总是滋长于生活的土壤,而生活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四海皆准的法律普适理想属于遥远的科幻,唯有此时此刻的法律生活事实才是真正的当下。(作者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来源:《检察日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