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虎年正月初五的第一声军号,云南边防某团一连的巡逻小分队,从薄雾中闪烁着的大红灯笼下,乘巡逻车出发了。
“同志们,今天我们的巡逻不同寻常——将按计划与四连组织会哨……”车才启动,连长吴真就作了动员。“连长,我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陕西籍上等兵张亚强高兴地说。他已连续3天参加巡逻,连队发的拜年电话磁卡还没用过,可他硬是不听吴连长的轮休安排,软磨硬泡挤进了小分队。记者瞄了一眼,和他一样放弃轮休的,还有另外3人。
会哨,是边境执勤的一种方式,一般由两支分队从不同方向沿边境线进行武装巡逻,随机处置各种情况,在规定时间、规定地域进行会合,从而完成对边境地区的情况侦察和有效控制。
一连和四连由于防区相邻,被称为“兄弟连”。每年春节期间,他们都要在67号界碑会哨。今天的会哨,一连先乘车至64号界碑,再沿国境线徒步横向巡逻近10公里;四连则从连队纵向徒步10余公里,与一连在67号界碑会合。组织此次会哨的一营营长方荣斌告诉记者,由于会哨地域处于中越边境藤条河畔,地势险要,每次会哨,团里都要派领导参加。今天,团长周虎山随四连出发,政委陈太文和政治处主任张正阳参加一连巡逻。
我随一连到达64号界碑附近后,沿着陡峭的藤条河岸边的巡逻道前行。巡逻道其实不是道,只是官兵们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巡逻时踏出的小径,想站稳都很困难。两边的密林中,纵横交错、盘绕交织的青藤成了最难克逾的障碍。藤条是热带山岳丛林地带生长的一种植物,形状似麻绳,从手腕到拇指般粗细不等,当地人常用来编织箩筐和制成家具。我们沿着河岸,抓着藤条艰难向前行进。
记者看到,悬崖边,官兵们有的抓着藤条一跃就飞过两三米;还有的抓着树上垂下的藤条荡过沟壑。在过一个3米多宽、黑幽幽不见底的深沟时,陈政委抓住手腕粗的藤条,一悠就过去了。战士们说,跟着团领导巡逻,我们的胆量就格外大。我闭着眼荡过去后,倒吸了一口凉气。
“报告,前面发现非法越境者!”突然,从前方险滩处传来报告。只见3名男子背着背篓,抓着藤条从邻国偷偷越过界河。
“站住!不准非法越境!”官兵们飞奔到3人面前,经过劝阻,对方终于原路返回。
“界碑!”15时,我们和四连巡逻小分队几乎同时赶到了书写着“中国”两个红色大字的67号界碑。
我看到,四连巡逻小分队的官兵浑身沾满了泥土茅草,周团长更是成了个“泥人”。我从团政治处干事林柯拍下的录像中看到,他们一路经过的地方,不是悬崖就是峭壁。
但此时,官兵们都把惊险抛到了脑后,按议程开始会哨。按照预案,两个分队交换了沿途勘察的巡逻情况及相关资料,稳妥处置了有关边境事务,并随即向团指挥所汇报。
会哨后,战士们把落在界碑我方一侧的树叶轻轻捡走。四连副连长林爱明还默默地把挡住界碑阳光的芭蕉叶一一清除掉。出发前,他的爱人刚来队,但他把会哨的情况给爱人一说,得到的回答是:“去吧!对边防军人来说,这是最值得纪念的事。”
是的,对边防军人来说,最牵挂的就是界碑,几天不走一趟,心里就觉得缺点什么。陈政委对我说:“这是全团最艰苦、危险的巡逻道之一,有的官兵开始参加巡逻时总会担惊受怕,但慢慢就会爱上这条巡逻道。”
官兵们在界碑前留影纪念。这是官兵们每次巡逻的“保留节目”,每个人都格外郑重。这一次,大家带来两个大红灯笼,摄下这难忘的瞬间。
“不把国土守小了,不把主权守丢了!”耳闻界河两岸隐隐传来的爆竹声,再看看官兵们对界碑的那种依恋,我真切感受到了官兵们挂在嘴边的这句话的分量。
(本报云南金平2月18日电)
压题照片:一连和四连官兵在界碑前会哨。本报记者姜兴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