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春节公示任命民意险“被程序”
来源:
人民网
2010年02月23日08:03
“公示期为:2010年2月12日-2010年2月18日。”重庆涪陵区春节期间公示干部任命的做法,引来不少质疑。
道理很简单,春节人们都在休息团圆,有谁会留意这样的公示,又有谁来负责这样的监督?因此,有人才批评这样的公示“不公正”“潜规则”。而有关部门的答复更是耐人寻味:“公示时间刚好在春节期间是按程序进行,不是有意安排”“按照程序办事,没有错”。
“程序”,是一个拿得上桌面的说辞。然而,不知有关部门在严格遵循程序时,是否想到了公示的初衷:如果群众连知情权都无法保障,又谈何参与、选择、监督?如此公示又有何用?
当然,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用处还是有的:为了“让这些公选干部能尽快进入角色”。背后潜台词不言自明:所谓公示,只是一个过场而已;只要公示了,任命也就板上钉钉了。
可见,程序、效率,有关部门全都考虑了,却惟独忽略了公示的本义,缺乏对民意的尊重。在这种悄悄公示、急急收场的做法中,民意像空气一样被稀释,剩下的,仅是一个名叫“程序”的虎皮大旗。
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地方研究干部选拔,经常刻意选择在周末或者“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甚至专门在深夜“敬业”研究;公示期也精心地选择在节假日,等公示文件传到基层单位,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群众监督自然也成为一个摆设。
这种从“走程序”到“玩程序”的异化,已成为民主政治生活中一大痼疾。一些干部任命,表面上程序无懈可击,事实上是以人划线,以人定范围,成了“组织部提单子,书记定调子,考核组走场子,整个程序是花架子”;一些重大决策,实际上早有主张,却依然要“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将来出了问题,也可以用民主说事,拿程序开脱。
以前我们批评的是“重实体、轻程序”,在高呼程序正义的今天,则要警惕程序是否被异化,是否被人吃透、玩透,不断适应着一些私人的需求,是否由公平正义的保障变成了形象工程,甚至成为不正之风的保护伞。
就任前公示而言,扩大民主从推荐、考察环节延伸到任用决策阶段,把民主参与的范围由部分干部扩展到广大群众,实现用人制度上“个别领导干部认可”到“社会公众认可”的转变,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这样的进步如何转换为现实的推力,却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规定或者程序就可以奏效的,它还需要相关措施的配套、干部风气的整肃以及政治品德的提升。
据最新报道,就群众的质疑,涪陵区委组织部决定,为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拟任人员的意见,涪陵公选办将公示期延长7天,到2月28日截止,欢迎广大市民对处级干部公开选拔进行监督。这是个好消息,只是我们依然需要追问:万一此事没被网友曝光呢?又有多少这样的公示在走着“程序”,又有多少民意就这样“被程序”、被漠视?(特约评论员范正伟)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