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玉带山小学附属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经典儿歌。记者徐元宾 摄
“我在马路边捡到十块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了钱买了一包烟……”如今,诸如此类的“灰色”儿歌风靡中小学校园。3月21日,世界儿歌日刚刚过去,记者昨日走访调查发现,孩子们自编或改编儿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偏激、夸张甚至低迷、消沉的变味儿歌已泛滥成灾。
变味儿歌校园泛滥 “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昨日下午3点,正值小学放学时间,记者来到上清寺附近,恰好碰到正在和同学告别的一年级小学生王子嘉。同学听到他的这句“告别语”,不但没生气,还笑着朝他挥挥手。小家伙还说,他知道不少改编过的古诗词,比如: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李白去挖地,炸成二百五。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大雨躲不了。
记者昨日调查发现,除了古诗词、经典儿歌,流行歌曲也成了孩子们热衷的改编对象。大坪附近某小学读四年级的董欣给记者哼唱了一段恶搞的《真心英雄》:“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记者采访发现,有些改编的儿歌歌词轻松诙谐,比如“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但也有一些充满了厌世、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比如“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校长不知道。你拿枪,我拿炮。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
健康新儿歌断档了 记者随后来到杨家坪一家音像店看到,只有少量的儿童音像制品被摆放在墙角处。记者问售货员有没有新儿歌?售货员指了指墙角一张卡通包装的CD。而CD目录上的歌曲还是《采蘑菇的小姑娘》这些年代久远的儿歌。记者在百度MP3少儿歌曲排行榜上,总共只有240首儿歌,其中大部分还是创作于上世纪的儿歌。
各方说法
学生:改编的儿歌一学就会 “大家都这么说,读幼儿园的时候就会了。”当记者问他从哪里学来这句话时,王子嘉如此回答。学生们认为,这些被改编过的儿歌歌词诙谐,有情节,听一遍就记下来了。“听到有同学唱一些好笑的歌,大家很快就学会了,比音乐课上的歌曲简单。”董欣说。
老师:孩子们只是觉得好耍 “孩子们对这些歌词并不是很理解,他们只是觉得好耍,容易上口,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就是图好玩。”昨日,珊瑚小学王老师说,这种变味的儿歌确实在孩子中间流行,他们也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阻止和辅导。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觉得好耍,常常哼唱。王老师称,原来的很多好听、传唱度高的儿歌不在现在的教科书上了,现在新创作的儿歌传唱度却不高,孩子们都不喜欢。王老师表示,真正的解决办法应是创作一些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而且易于传唱的儿歌。
家长:担忧孩子成长受影响 “我也不晓得他是从哪里听来的。”昨日,作为家长的张莉告诉记者,她读三年级的女儿现在经常哼着这些“变味”的儿歌,问及她时,女儿竟称同学都这么唱,这些歌在学校很流行。“有很多恶搞的,还有些歌词非常低俗,我担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有影响。”记者随机采访十余位小学生家长发现,他们都有这方面的担忧。家长何先生称,第一次听到6岁的女儿唱这些变味的儿歌后,他急坏了,由于孩子还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非常担心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新闻纵深
变味儿歌有害 创作好歌刻不容缓 昨日,市教科院院长万明春称,这些变味的儿歌对正在成长中的儿童的影响很大,会改变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这些孩子现在唱这些歌是觉得好耍,但唱熟了,就会慢慢被潜移默化。另外,儿歌被某些人进行恶意改编,也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
万院长称,现在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积极向上,提精气神的儿歌。所以,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儿歌,是音乐家们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组稿件记者黎静廖娴雅采写
商报时评
儿歌变味的反思 刘书蜀
“世界儿歌日”刚过,传统儿歌式微、变味儿歌流行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对于这一现象,普遍认同的是,搞儿歌创作的人不少,但被孩子喜欢并传唱的并不多,创作远离孩子的现实,说教多。而改自流行歌曲、古诗词的灰色儿歌,具备叛逆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征,所以为孩子们喜欢。
原因找到了,但这一现象为什么没有改变呢?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旧儿歌过时、新儿歌断档。这一代儿童生长在物质生活条件充裕的时代,无论独立性、心智年龄还是对人对事的认知度,他们都远胜以前的同龄人,也远胜成年人心目中的儿童。但教育工作者、儿歌创作者仍以传统思维去看待他们,不对其“童龄”正确定位,不真正了解他们想什么、要什么,不论传唱儿歌还是开展教育,都注定比较困难。
我们也不必把灰色儿歌视为洪水猛兽,上纲上线,关键还在于引导。如何创作让这一代儿童喜闻乐见的健康儿歌?这才值得我们反思。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