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21世纪中国电影的十年:缺少“杞人忧天”的电影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4月23日15:55
  2000年左右,在国内电影票房连续几年徘徊在10亿元以下时,有人认为中国电影已经到了“生存还是死亡”的关口,但到了2009年,国产电影年产量已达456部,全年票房62亿元,进入“黄金机遇期”。10年间,中国电影发生了什么?4月13日,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题活动之一:“借鉴·探索·飞跃——21世纪第一个10年电影发展嬗变分析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

  10年跨越的光荣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萧条到繁荣的跨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用一组数字直观地呈现了这一跨越。1999年国产电影的年产量是102部,2001年88部,2002年100部,2003年140部,2009年已达到456部。与此同时,全年票房数字也经历了同样的增长。王志敏介绍,新世纪10年,国产电影年产量年平均增长25%,票房年平均增长几乎是30%。他说:“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也属罕见,10年间,中国电影成功走出了低谷,进入了跨越式和爆炸式增长的时期。”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看来,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电影尤其是新中国电影跌宕起伏的发展道路的浓缩。他把近1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入世阶段的低迷徘徊,中国电影百年时期缓慢的爬升,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的突进。他说,短短10年间,电影创作者的心态和电影市场都从低落走向昂扬,“大众对电影的欢迎程度和创作的热情都今非昔比。”

  关于后两个阶段中国电影发展的原因,周星分析,百年时期能够缓慢爬升,是由于入世以后电影的审查制度相对开放,以及院线制的实施。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的突进,他分析,这一年市场机制运行顺畅,国家鼓励创作的力度也加大了。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近10年来中国电影在形式、类型、意义结构、意蕴上都打造出了中国式风格,电影文化性格呈现出新面貌。比如,电影形式上,以张艺谋的《英雄》为代表,打造了中国式视觉系,开拓了新的电影形式;在影片类型上,则呈现出中式类型片的融汇,从《集结号》开始,中国电影的三种类型——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的要素融合;在影像风格上,他认为《疯狂的石头》创造了中式反讽风格,《风声》、《十月围城》这类影片则创造了冷酷的美学风格。

  我们缺少“杞人忧天”的电影

  虽然当下中国电影呈现出繁荣景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繁荣背后也存在很多问题。研讨会上,很多学者指出了中国电影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盲目乐观。

  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饶曙光看来,现在是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电影产业发展的速度又非常之快,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现在中国电影还不具有类型电影的生产机制,他说:“我们要借鉴类型电影经验,来推进主流电影的类型化,以适应电影产业化的发展,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如今电影院建设的力度非常大,对此,饶曙光也提出了担忧:有了影院放什么?电影文化建设是否能跟上来?“我们应该用有艺术创造力、有文化内涵的电影文化产品来占领市场。”

  中国电影缺少对现实的关注,反映现实的力度不够,也是不少与会学者的共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晖认为,贺岁片是中国电影品牌的最集中代表,但他认为近年来的贺岁片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少有反映现实之作,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关怀、人性的关怀甚至人类的关怀这些核心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他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2012》这样“杞人忧天”的灾难片,大概就因为缺少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忧患意识。

  “我们很多影片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实际上缺乏深刻的真实,真正深层的东西没有触及,或者无心触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桂青山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观念上是一种常规的世俗的平面扫描,缺乏形而上的终极思考,可能会暂时满足一些观众的消费需要,却很难全方位、立体化地打造中国电影。”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从电影诱惑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国产电影丧失关注现实能力的原因。他解释:“诱惑机制通过预告片、电影海报、首映式等方式暗示电影的视觉效果,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观众被诱惑机制塑造以后,市场走向单一的大片市场,失去了对现实的关注能力。”他认为,诱惑机制把中国电影景观化,暗示人们用旅游的方式看电影,只关注电影中的奇异景观,而不关心其中的批判精神和文化。

  快乐是根本

  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面临诸多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中国电影人要冷静和理性,思考如何才能提升国产电影软实力,探索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如王一川所说的,使“中国的银幕洋溢着向往崇高的精神之光”。

  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认为,电影的软实力,就是一部电影能引发关注,吸引观看,造就票房,形成话题,产生社会影响,引领社会风尚,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观念。邢建毅介绍,现在29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35%表示喜欢国产电影,喜欢美国电影的却高达72%。“所以电影人要了解观众的需求,按照他们的需要提供电影和服务。”他说。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胡克建议,国产电影可以更加“软化”,把快乐作为根本,增加亲和力,使观众看电影时更加轻松。他解释,快乐不是仅由观看喜剧、打斗场面产生,写实主义和艺术电影也可以让观众快乐。此外针对国产电影缺少对现实关注的问题,他建议,除了在选材上要更加写实,还要贴近当代观众的感受,使他们能够产生直接体验,“这也能使观众获得欣赏快感”。

  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黄会林说,国产电影中的成功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中国文化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所以她建议要沉下心来,探究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深入丰富的现实生活。她还提出了“第三极电影”的概念。她说,如今欧洲电影和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文化格局中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极,第三极电影,是对中国电影提出的一种要求,也可以作为中国电影谋求发展的一种理想。“如果第三极电影出现,我们不仅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更能让中国的特色文化扩展到世界,以强势的影响力展开交流。”

  本报记者 高艳鸽

  更多新闻 聆听中央台 中国广播网独家现场

  填写好友的邮件地址:(如同时推送多个邮件地址,请用“;”号隔开)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廖恒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