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楼顶远眺崭新的安居楼群(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郑悦摄 新华网成都5月27日电 题:从对口支援到长期合作——四川地震灾区对口支援工作扫描
记者 杨三军、曹妍
时光荏苒。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两年多时间。
记者最近深入四川省北川、青川、汶川、绵竹等重灾区看到,灾区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这可喜的改变中,饱含着十万援建大军的无私奉献。
按照灾后重建“力争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当前地震灾区的对口支援工作已进入“后援建时期”。在加紧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受援双方也在立足共赢发展,探索从对口支援到长期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使对口援建的成果长效化。
举全国之力:十万援建大军奋战在灾区大地上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地震灾区一片废墟、损失惨重,而重灾区又多地处山区、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无异于雪上加霜。面对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不仅重灾市县财力无力支撑,四川省财政也是捉襟见肘。
举全国之力、一方面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震后仅仅一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安排,来自北京、浙江、广东等18个省市的援建大军迅速集结四川,与灾区干部群众手牵手、肩并肩,在地震废墟上打响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大会战。
县人民医院、乔庄高中、安居小区……一个个建筑工地上,塔吊旋转、工程车来回穿梭,到处是施工人员忙碌的身影。这是记者日前在青川县城(乔庄镇)看到的场景。安居小区建设工地的安全员曾令贵说:“为了加快建设进度,我们平时都是加班加点,"五一"假期都没停工。”
宁波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告诉记者,青川县城的重建方案由于批复较迟,重建时间只有短短15个月,而且还需要腾挪数千套板房,难度很大。但是,他们自加压力、倒排工期,只用了2个多月时间就高质量编制完成了县城规划,半年时间腾挪了5000多套板房,确保20个县城项目全部开工,创造了“宁波速度”。今年8月底,20个县城项目可全部完工。 视灾区为家乡、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这是各省市援建者的心声。从踏上地震灾区大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全力以赴,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迅速启动了农村住房、城镇安居房、学校、医院、道路、供水供电等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
来自四川省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12日,18个对口支援四川的省(市)确定的援建项目已开工98.7%、完工73.7%,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76.1%;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援助四川灾区的202个项目也在加紧推进。
为发展奠基:“输血”与“造血”并重 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灾区,无论是农民群众还是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及家园重建基本完成后,最盼的是能够得到产业及智力上的支持,以增强“造血”功能,让农民群众能够尽快还清建房贷款、增收致富,地方经济能够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
让人欣喜的是,“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结合,正是各援建省市一致坚持的援建原则。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告诉记者,从援建一开始,指挥部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帮助灾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谈月明举例说,根据青川生态条件好的实际,指挥部投资1亿元创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受灾农户发展生态养殖和茶叶、木耳种植等特色产业项目。同时,扶持“川珍实业”“七佛贡茶”等龙头企业,在浙江开通了青川农产品和药材“绿色通道”,133家卖场和超市帮助销售青川农副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对口援建都江堰市的上海市,把打造10万亩生态农业集聚区作为产业援建的重头戏,并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负责实施。生态农业集聚区涉及都江堰12个乡镇,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 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游人在岸边徜徉,一栋栋川西特色的崭新民居墙上,画着富有生活气息的绵竹年画……这是绵竹市孝德镇“苏州水街”的场景。苏州援建者巧妙对贯穿孝德镇的污水沟进行改造,将苏州元素和绵竹年画元素融合其中。新建的“苏州水街”能容纳60多户商户,成为孝德镇的中心商业区,既为安置房住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配套设施,又为当地乡村发展旅游打造了一个特色景点。
让灾区长期受益的还有“智力援建”,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管理模式,正在灾区推广传递、生长。各对口支援省(市)充分发挥科教、人才、技术优势,向灾区输送支医、支教等人才队伍1.6万人,组织培训医疗卫生、项目管理及城乡规划等方面的急需人才4.3万余人。同时,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为灾区长远发展培养锻炼了人才队伍。
谋共赢发展:对口支援正向长期合作转变 记者采访的各援建省市普遍表示,按照“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到今年9月他们均可全面完成援建任务。在当前的“后援建时期”,立足共赢发展,推进对口支援向长期合作转变,已成为受援双方的共识。
前不久,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山东、广东,与两省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四川将资源和市场优势与援建省市的产业优势深入对接,以感情为基础、经济为纽带、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在绵阳,北川-山东、安县-辽宁、江油-河南、平武-河北等4个对口援建工业园,为绵阳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目前,4个园区已入驻企业58户、协议引资46.8亿元,其中不乏山东中国重汽、辽宁华晨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重大项目,而整个园区建成后,将形成3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
福建援建彭州市前方指挥部指挥长余军告诉记者,在加紧“硬件”项目援建的同时,福建坚持利用市场手段,推动闽籍企业与彭州开展产业合作,以提升灾区的产业“造血”功能。目前,已有21家闽企与彭州市签订了投资协议,涉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机械等多个领域,其中16个项目已落地,总投资4.85亿元。
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大山深处的青川县,因“其水清美”而得名。针对青川发展工业“无地可用”的情况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浙江援建指挥部创建“飞地园区”建设模式,在广元市打造了 “川浙合作产业园”,目前已吸引了16家浙江企业入驻,总投资21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利税超亿元,还可解决5000人就业。
甬川钢结构有限公司是浙江第一家入驻“川浙合作产业园”的企业,今年产值预计达3000万元,明年有望过亿元。“当初投资地震灾区是出于履行社会责任,为灾区重建尽一份力。”投资方——宁波华东物资城董事长竺保国说,“到了这里才明白,西部商机无限,灾区的恢复重建和未来发展,对我们企业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李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