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义乌6月12日电 (记者 张茵 董齐)盛村是浙江义乌佛堂镇西南的一个小村,走进这个村庄,错落有致的楼房、清波荡漾的池塘、绿树红花立即映入记者的眼帘。可谁也想不到三年前这里到处都是破房、危房,并没有多少人居住。对于这一切的转变当地村民无不把赞美之声送给了当地政府大力推行的新农村建设政策。
据了解,近几年义乌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跳出农业强农业、转移农民富农民、统筹城乡兴农村”的新路子,实现了“农民得实惠、发展的空间、政府得民心”的多赢局面。
据义乌市农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共有163个村开展了旧村改造,其中45个村已经完成改造,538个村基本完成村庄整治,建新房1741万平方米;共有3.3万户农民搬进新居,每年农民房租收入达18亿元。
高层农村公寓 以空间资源换取土地资源 义乌稠城街道田畈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121户314人住在老房子中,周围被新建的高楼所包围着。2008年,义乌新农村建设推出在部分镇村“向空中要土地、建农民高层公寓”改造模式时,田畈村成为首批建造高层住宅的试点村。
“2011年底,这里将建起2幢17层及2幢23层的住宅,村民将按1平方宅基地换6平方公寓住宅的比例全部安置进去。”6月9日,义乌市稠城街道田畈村村支书郭金林指着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说,届时田畈村将真正融入城市中去。
对于村庄高层改造的好处,郭金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改造前村庄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改造后,实际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节约了5000平方米。同时村里的人均住房面积还将从现在的60平方米升到180平方米。“每个村民的"身价"都将翻几番,有些人甚至成为千万富翁。”
“农村建设中推行高层、多层住宅,不仅仅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还实现了人口集聚、土地集约、资源共享。这对于寸土寸金的义乌来说将大大有利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义乌农办农村建设科工作人员王胜钢告诉记者,今年义乌将有23个村启动建设30幢高层住宅,接下来三年义乌开工建设的农村高层住宅会达到100幢。
“空心村”改造 实现“零征地”“少增地” 近些年,随着小商品市场不断壮大,义乌的农民变得越来越富有,于是大量村民开始在村庄的外围盖起了新房。而随时间的推移,修了新房不拆老房,占了新基不退老基,导致农村不少旧宅基闲置无人管,出现了“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的“空心村”现象。
去年义乌农办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市528个完成整治建设的新农村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空心村”现象,为此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空心村”改造迫在眉睫。而该市佛堂镇盛村成为“空心村”改造首个“吃螃蟹者”。经过三年建设盛村已成为义乌 “空心村”改造的一个典范。
三年前,因大量村民外出经商,盛村到处可见年久失修的破房危房,造成“十房就有九房空”。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解决“空心村”限制问题、缓解建设用地已成为燃眉之急。在这种情况下,盛村村两委经过征求村民意见,迈出了义乌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改造第一步。通过三年努力,目前盛村成功的完成了第一期“空心村”改造,一幢幢联体别墅相继在村中建起,村道变得宽敞平坦,花草四季飘香。
“忙碌一天回到这里没有尾气和嘈杂声,满眼都是花香草绿,真是一种享受,不论在市里忙到多晚,我都得赶回来。”盛村一位从事袜业经营的村民感叹的对记者说。
“通过对"空心村"的改造,农村的危房、破房会慢慢的消失,农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将得到改善,实现产业、生态、环保、自然有机结合。”义乌农办农村建设科科长鲍小龙说,按初步估算,通过对“空心村”改造将能给义乌盘活数万亩土地,至少能给义乌乡村增加数亿元收入。
生产生活功能分区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绿化和管道等配套设施做好后,这几幢公寓就可以分到我们手里了。”6月10日,义乌苏溪镇月白塘的村民叶南良指着6幢装修完毕的6层公寓兴奋的告诉记者,他们家将会获得两套个140平方米、90平方米的房子。
月白塘村位于义乌工业园区内,全村共143户358人,村民几乎是以经商为主,其中20%以上村民家里办起了家庭工厂,再加上原有耕地基本被征用,属典型的园中村。2008年12月,该村被确定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改革试点村和义乌首个“园中村”改造生产生活功能分区建设村。
按照规划月白塘村原址上将建起6幢多层公寓和4 幢高层公寓,共有460 余套生活用房。通过旧村改造节约腾空出来的21000 多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产权属全体村民,这些厂房与周边的工业园区实现“无缝融合”。目前一期6幢多层公寓已顺利完工,待管道、绿化等配套设施完成后,房子将分配到农民手中。2010年年底,第二期3.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将开工。
“通过功能分区改造,实现了"一减"、"两增"。”月白塘村党支部书记高祖友介绍到,与原规划相比,用地面积明显减少,由82.67亩减为51.01亩,节地率达37%。村民的居住面积由改造前的70.5平方米增至148.5平方民,而村民的房屋财产也将由平均每户4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
“异地奔小康”改善山民生活条件 义乌赤岸镇杨盆村座落在武义、永康、义乌三地交界、海拔600米大山深处。这些年,政府修通了上山的水泥路,村里有线电视、电话都接通,但村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村民除了靠山吃饭外,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村里到处都是破旧不堪的泥房子。虽然山民迫切要求下山脱贫,但因用地难、筹资难的问题愿望迟迟不能实现。
去年,义乌处于偏远山区的农民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经过调研,义乌专门出台了《“宅基地换住房、异地奔小康”工程实施办法》,提出要在3年内一次性解决43个偏远农村的用地指标和资金投入问题,帮助9079名村民实现下山脱贫。 拆基地能换城镇住房,为地处穷乡僻壤的山区农民带来保障。而目前经过努力已有3000山民走出大山,过上了城镇人生活。
“对实施下山搬迁和整体下山搬迁的村,我们市财政分别给予人均1.6万元和2万元的资金补助,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户联保(3人以上)贷款和信用担保贷款,切实缓解农户建房融资难问题。”义乌农办主任傅建民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异地奔小康”的农户将享受与被征地农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而他们的安置水平套房也可以自由买卖。
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 “在因地制宜进行农村改造时,为更好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的基础设施也全面的向农村覆盖。”傅建民向记者介绍,截止目前义乌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垃圾房716座,垃圾中转站34座,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义乌全市规划建设9个自来水厂,确保城乡供水管网能够覆盖到的村庄全面纳入水厂供水范围,全市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率达88.5%。
在交通方面,义乌完成了城乡一体的交通转向规划,中心城区至各镇(街道)之间已建成高等级道路,形成“10分钟经济圈”,市域范围内通村公路等级率100%,行政村通公交车率达到98%。
“我们希望通过20年的城乡一体化改造,实现工作学习到城市,生活休闲到农村。让义乌农民享受城市生活时,保留乡村的宁静。”傅建民说。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