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码头的水位已接近9米。 |
浮动码头的锚链。 |
水位上涨,轮渡班次没受太大影响。 |
长江洪峰今天“悄悄”过南京
看不到洪水滔天,看不到浪奔浪流,甚至难分清确切的抵达时间
徐媛媛
携奔腾之势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游洪峰今天将“悄无声息”地抵达南京。昨天,记者从南京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了解到,大通流量近日一直保持在63500立方米/秒左右,由于流量稳定,洪峰抵达南京的时间很难确定。
洪峰影响
轮渡逆流而上难控制
中山码头成“浮码头”
近期长江南京段水位一直在8.5—9米徘徊,洪峰过境,在中山码头当班的驾驶员孙伟、调度员蒋永才都明显感觉到压力,他们时时刻刻要关注水位变化,随时准备通知突击队员去抢险。
“码头是不能动的,但船是随着水涨而抬高的,如何让不断抬高的船,靠上不动的码头,是不是挺有技术含量的?”调度员蒋永才告诉记者,中山码头是“浮码头”,又称“囤船码头”。它是由囤船、囤船的锚链和支撑设施、活动引桥及护岸组成。因囤船随水位作垂直升降,所以作为码头面的囤船甲板与水面的高度基本不变,船只可以轻松靠岸。目前,中山码头的调度室、员工休息室等,就都设在这个浮码头上。
在码头的两侧,记者看到了六个非常粗的铁链,从码头直通江底。“水位涨一点,我们就把铁链松一点,这个铁链有100米哪。”也就是说,理论上,这个码头可以随水上浮100米,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诺亚方舟!不过随后蒋师傅告诉记者,这个浮码头其实抗风浪能力有限,因为一旦遇到大浪,瞬间冲击力将会把人从平台上冲下;另外,水流的流速不均等又会造成水锤现象,甚至可以撕裂这个平台,所以这个“诺亚方舟”并不保险。
闸门已经筑起防洪堤
尽管码头没事,岸也是固定的,怎么能保证江水不冲到岸上去呢?调度员蒋永才说,他最担心的就是在他睡觉的时候,江水忽然就漫过栈桥,漫到岸上去。所以他早早就通知抢险队员们在连接码头和岸的通道旁的闸门上,筑起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小堤坝,“如果水位上升,我们就再加高,中间填上黄土。水肯定漫不过去。”
在通往浮码头的栈桥南侧,记者看到一道黑色的小堤坝,中空部分已填上了黄土,江水离这个堤坝,不过三四米的样子。而原先通往江上轮渡的通道(栈桥),此时有一大半已被淹没在江水中。所以在连接的通道处,不得不临时加了一层跳板,高一米多,这才方便乘坐轮渡的人通过。另外,记者还看到,通道两旁的栏杆上,挂了不少救生衣,以防万一。蒋师傅说,如果没有黑色的小堤坝拦着,江水就会漫过码头,流到马路上来。
船越来越不好开了
26岁的驾驶员孙伟没赶上1998年的大洪水,他说今年的洪水,是他开船以来,看过最大的洪水了。“江面从来没有这么开阔过。”在孙伟印象里,长江每天上午10:00和晚上10:00准时“涨三落四”——涨潮三小时,落潮四小时;每个月农历初三和十八也定期涨一次。不过以前再怎么涨,也没这次涨得凶:“看,这是水厂设在江边的蓄水库,现在给淹了,以往再怎么涨,也淹不到这里”。不仅是江边的蓄水库,记者看到,码头附近不少树,大半都已经淹在水中。
水再怎么涨,对开船的影响都不大,但水的流速,却使得江面情况复杂起来。孙伟清楚地记得,十二天前,他开着轮渡过江的时候,每趟只需要10分钟不到,但现在,每趟都要超过10分钟。“你看,上行的船,根本就开不动。”站在驾驶室,记者看到,由东向西航行的船只,速度奇慢,而且是一律“靠边走”,因为“靠边走”阻力小一些。“他们开不动,我就得在原地等。”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分钟。而下行的船只,顺风顺水,航速又奇快,这让孙伟开船的时候很是紧张,“前后都要顾及,尤其是下行的船,速度快,又不好控制,我每次都要避远些。”
实习生 王玺
本报记者 徐媛媛
本版摄影 刘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