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频频警告不听话的开发商,加速开发不要囤地,这次国土部甚至要联合银监会制造“黑名单”,意图卡住开发商的脖子,但迅即国土部又站出来澄清“数据”有问题。
问题在哪儿呢?其实地方政府交给开发商的土地并不“干净”,政府方面修改规划或整体拆迁不到位等问题往往是主因。
国土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承认了土地闲置的两类情况: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占46%,而54%的闲置土地主要由政府原因造成。
但不管是企业原因还是政府原因,当高企的房价屡调不降时,人们开始将目光逐步转向供求本身,对土地的指责也成矛头所向。一位房产资深研究人士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现行的土地政策让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产生了利益同盟,这也是房价扭曲和土地投机现象出现的前提。
在此种模式下,“囤地”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突出现象。
“养鸡的不如倒鸡蛋的。”潘石屹曾如此形容。他的意思是,现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建房子的不如囤地的、倒地的。甚至有开发商爆出,以同样的周期计算,倒地的利润是开发的三倍。
潘石屹曾经分析一些地产上市公司年报,发现这些公司拥有的土地数量高到令人瞠目。“按2008年这些公司开发的建筑面积计算,它们的囤地规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
事实上,关于“囤地”,国务院在2008年1月就曾下文,闲置两年的土地要无偿收回,对闲置一年、不满两年的土地要收20%的土地闲置费。但截至今日全国范围内被收回的土地也屈指可数。
多位房产商证实,“囤地”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坐拥土地增值,待房价上涨后再行开发,这靠通过土地抵押融资来实现资金运转,这也是部分企业不惜冒着“面粉贵过面包”的危险抢买地王的原因;第二个出路是,在土地的卖家只有政府一个的垄断前提下,用比市场公开“招拍挂”更低的价格出售实现“倒地”获利。
关于开发商囤地给楼市带来的影响,有机构曾做过调查显示:65%的人认为囤地导致房源供应短缺,助推房价。33.6%的人认为,这是恶意制造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地王频现。
然而,1457宗闲置土地进入“黑名单”,不仅土地可能被收回,而且开发商可能遭遇“限贷”的举措,能否击中开发商“囤地”的痛处,目前仍是个问号。
因为在“土地财政”的前提下,地方监管部门只要用 “延迟开发是由于调整规划需要”一句话,就能应付国土部。
日前爆出的消息显示,国土部将交给银监会的“黑名单”中仅有1457宗闲置土地,部分城市甚至闲置为“零”,数据的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
通过国土部与证监会、银监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制约房地产商的“出格行为”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是国土部对土地调控的一次表态,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