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专家称七夕本为“女儿节” 套用“情人节”不妥

来源:北方网
2010年08月17日09:38

  天津北方网讯:昨天是我国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记者随机采访一些市民发现,大家对商家促销、送礼物、吃大餐等与西方情人节雷同的“招式”并不买账。天津民俗学家、天津师范大学谭汝为教授表示,对“七夕”的认识和炒作不应“以今略古”,应体现出这一传统“女儿节”的精髓,才能让节过得更有味道。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近些年来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现代含义。记者发现,无论是大小商铺还是网络卖家,都做起了“浪漫”文章。但不少网络卖家表示,虽然炒作劲头十足,但销售额却并未因此“火”起来。

  “过西方情人节图个新鲜劲儿,可再加上一个中国的,我觉得没什么意义,过法太相近了。”和接受采访的本市白领周童女士一样,不少接受调查的市民认为,所谓的“中国情人节”对他们吸引力并不大。同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但传统“七夕”到底该怎样过,却鲜有人知。

  谭汝为教授介绍,七夕也名“乞巧节”或“女儿节”,起源于汉代,过节时母亲都会在自家葡萄架下摆上小桌,端上时令瓜果和面点,一边为家中还未出嫁的女儿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边传授女红针线的技艺。“相传织女是巧手裁剪,天上织云锦的高手,所以这个节日也是对女孩子进行家庭、社会教育的最好机会,为古代女子的‘德容功貌’打基础,教导其成为家务好手。这才是民俗中这个节日的本来意义。生生套用西方的所谓‘情人节’不太妥当。”

  谭汝为认为,“七夕”成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深入人心,又被商业化炒作,从而与“西方情人节”产生了雷同。其实“做巧食”、“斗巧”等很多七夕节的风俗,更能彰显这个传统节日内涵,和包粽子、吃月饼一样,不应被人们遗忘,也是更应被商业运作广泛挖掘的传统节日元素。(记者谷菲)

(责任编辑:叶田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