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于洪区:冲刺国家生态区(图)

来源:沈阳日报
2010年09月26日07:43

  “建成国家生态区,实现发展新跨越”——这是2010年于洪区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系上,自加压力,确立的新坐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稳居沈阳区域经济第一集团军后,于洪区新的征程同样令人期盼。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全力冲刺国家生态区——一个绿色新于洪,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发展高于一切、环境重于一切”是于洪区委、区政府确立的生态建设总体发展战略的立足点。具体目标就是建设国家生态区。

  围绕着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的主要任务,区委书记戴贺臣对广大城乡地区进行了广泛调研,着重指出于洪在推进全域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在全区干部工作会议上,他多次强调,要把创造清新整洁优美的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区,真正做到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建设幸福美好的家园。

  为了将生态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抓实抓好,全区建立了区、乡(街)、村(社区)三级生态建设工作网络,形成了分层管理,相互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围绕着“创国家生态区,建和谐新于洪”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累计参与达100多万人次。三年来,生态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近百余项,解决了光辉乡2万多人的饮水难;实施累计近40万平方米的集中地源供热工程;蒲河、九龙河等流域进行了初步生态修复;以农村为重点的历史遗留的脏、乱、差及局部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由于历史原因,于洪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且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与生态建设的集中优化管理矛盾性突出等问题,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板块式推进、组团式发展。同时,进行产业空间调整,实施“退二进三”,将工业全部调到二环外,由优质的三产业项目进行适当填充。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与促进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建设低耗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深入开展污染企业的集中治理整顿,着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和工艺,努力建设循环型企业和生态化园区。”区长王镇多次这样强调。

  生态经济的“绿色支撑”

  生态区建设,必须以生态经济为基础。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再生产,是于洪区打造生态工业的宗旨。

  全力打造生态工业。一方面,全面启动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聚区建设,利用重金属镉污染土地,建设了家具、五金、食品、服装等产业集群,启动了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建材产业园等新型工业园区,规划了工业基础件产业园、实行集约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城乡工业向园区集中和转移。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淘汰生产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粗放型企业,提升现有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推动工业优化升级,工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同步提升。截至2009年底,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709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765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7.8%,工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4.5%。在全市1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于洪区已拥有宏发、金德、舒丽雅和强盾等四个品牌;另外,还拥有国家名牌产品2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洪区目前已建设农业园区、农业基地、富民经济小区207个,农事龙头企业70家,光辉、平罗、马三家等乡街被市列为首批现代农业经济区试点。大力发展和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全区秸秆气化用户达到1300户。先后建设开发了沈阳圣春有机雪耳生产基地、沈阳神禾谷业绿色大米生产基地、沈阳德丰蔬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30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32.47万亩,使全区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和无公害种植比重达到了73.3%。

  生态建设的“金字塔效应”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最优化,于洪区实施“三管齐下”,就是坚决取缔污染源、对项目实行“动态过滤”和推进精品项目的极品化,实现优胜劣汰、去粗存精、精中求精的“金字塔效应”。

  为了加强污染的源头控制,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组织工商、国土、执法、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行动。四年来,先后关停沈阳市大明造纸厂等严重违法经营企业50余家,搬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近1300家,使区域重点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在入区企业建设过程中,环保部门全程动态监管,对存在污染隐患或不采取污染整治措施的坚决叫停,勒令退出。三年来,共拒绝企业200多个,勒令退出30家,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项目260余个,未发生一起环境污染案件。

  科学规划优化生态发展空间

  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是一项涉及社会、自然、经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没有好的规划,发展就会处在无序状态。于洪区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6年起先后编制完成空间、产业、生态等各类规划78项,每个规划都重点突出生态理念和具体建设内容,形成了科学、现代、立体的规划体系。

  在空间规划方面。委托美国威尔考特建筑事务所等知名机构,高标准编制完成了《于洪区全域城市化发展规划》、《蒲河生态廊道建设规划》、《丁香湖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永安新城总体发展规划》、《蒲河及九龙河生态景观带概念性总体规划》,拉开了“一带、两城、五市镇”的发展格局,全面指导和加快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在产业规划方面,先后编制完成《沈阳装备制造业综合配套区发展规划》、《中国·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发展规划》、《于洪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九龙河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近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郊地区规划新型工业园区,发展生态集约工业;远郊地区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生态规划方面,根据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特征,按照“五律协同”的原理,制定了科学、规范、系统的《于洪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并经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整个规划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城区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特点,通过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结构性调整的各个环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再循环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污染源治理、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绿色生态文明来切实保障生态于洪建设。同时,12个乡街也分别聘请生态专家,对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明确土地使用性能,完善乡街建设和村屯布置,形成了本区域的生态创建规划。

  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发展

  记者来到丁香湖,这个曾经出名的“龙须沟”,如今焕发出少女如诗般的靓美。3.1平方公里的水面上游船、游艇、帆船惬意飘荡,如织的游客陶醉在草坪、树木、码头渲染的“画中”,白鹭、麻鸦掠过水面使人流连忘返。以丁香湖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这里将打造32.5平方公里的丁香湖新城,以生态为主导,将引进高端文化休闲产业和高端宜居地产项目,形成人与湖区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共生。

  经过五年的奋斗,于洪区国家级生态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创建5个基本条件、22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验收标准。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67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910元,单位GDP能耗为0.68吨标煤/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卫生厕所率为98.5%,环保投资占GDP比例为3.6%,单位GDP耗水为19.3立方米/万元,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为98.6%。近年来村屯植树共206.3万株,建设绿色村庄101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3%,三环内城市规划区绿化面积452.6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6.06平方米。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考核标准,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60.39%,秸秆综合利用率9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9.3%,化肥施用强度243.3千克/公顷(折纯),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区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为17.14%,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3.5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4.5千克/万元GDP,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

  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契机,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两手抓,用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让于洪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于洪的率先发展。

  本版撰稿 记者杜争华 特约记者赵辉、王阳、贾宏峰 图片提供 于洪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