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上午,一名电视摄像人员在拍摄指控大厅显示屏上显示的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模拟动画。 新华社记者 田兆运摄 |
约35万公里长途跋涉,历时112小时,仅1次轨道中途修正—
“嫦娥”昨入月轨舒广袖
本报讯(记者董少东 通讯员熊卫平 姜宁)昨天上午11时0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地面测控系统,向嫦娥二号发出指令,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约32分钟后,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外测数据监视判断,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回顾112小时、35万公里的奔月历程,中国航天工作者有理由骄傲:发射成功、各种探测仪器开启成功、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成功。尤为难得的是,嫦娥二号连续取消了两次轨道中途修正,因为轨道控制十分精确。
据悉,进入月轨之后,飞控中心还将于近日择机对嫦娥二号实施一次轨道平面机动和两次近月制动,确保卫星进入周期118分钟的“使命轨道”。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开展科学探测活动。
月亮之上 姮娥蹁跹
——嫦娥二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侧记
10月6日,正沉浸在节日喜庆中的首都北京阳光明媚,秋色正浓。经过了几天短暂的平静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再次变得热闹起来。
10时30分,飞控大厅右侧显示屏上,巨大的灰色月球球体在墨色的宇宙背景下旋转,带给人神秘的气息,仿佛正期待着久违的恋人。周围繁星闪烁,恰似为嫦娥指路的明灯。中间屏幕上,一条绵长的红色弧线清晰显示着嫦娥二号的飞行轨迹。
在经历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中途修正,约112小时近35万公里行程后,高速飞行的嫦娥二号卫星即将迎来探月征程上的一次严峻考验—近月制动。这是一次极为关键的动作,成功与否决定着嫦娥能否顺利被月球捕获,成为一颗月球卫星继而完成后续使命。
据嫦娥二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副指挥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介绍,近月制动是卫星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轨道控制。嫦娥二号卫星飞行到月球附近时,其相对月球的速度大于每秒2.38千米的月球逃逸速度,如果不减速,卫星将飞离月球。要实现绕月飞行,必须进行制动,将其飞行速度降低到月球逃逸速度以内,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月球卫星。
仿佛回到了四天前的发射时刻,大厅里再次陷入紧张、宁静。指挥控制台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已经连续奋战了五昼夜,他告诉记者:“这次变轨无论对卫星,还是对测控都是莫大的考验。要精确控制嫦娥二号直接进入近月点100公里的环月轨道,相比控制嫦娥一号进入近月点200公里的轨道,测控难度大大增加。控制稍有偏差,嫦娥可能会飞掠月球,也可能跟月球相撞。可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次近月制动是检验我们轨道控制的硬标准。”
遥控机房内,遥控发令员詹磊发出了一串指令。这是嫦娥二号在飞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指令之一,它决定着卫星能否进入环月轨道。这个指令是北京中心经过无数次测算、推敲,反复证明得来的,它将帮助卫星准确找到奔月的入口。
11时06分,调度的控制口令依次在大厅响起。“490N发动机开机!”“第一次近月制动开始!”只见大屏幕上,金黄色的卫星星体正在朝着月球飞行,离月球越来越近。嫦娥二号犹如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女,轻盈地扭动身躯,瞬间,来了一个180度旋转,舞出一段优美的空中芭蕾。三维图形清晰显示出,卫星飞行留下的红色轨迹与绿色目标轨道渐渐重合。
“青岛跟踪正常!”
“喀什跟踪正常!”
“遥测数据正常!”
大厅不时传来各测控站的报告声。约32分钟后,调度大声宣布:“发动机关机,第一次近月制动结束!”
此刻,终端机房内,紧张的轨道计算开始了。卫星是否准确进入环月轨道,谜底将在这里揭晓。只见每个操作台的显示屏上,各种数据、信息、画面在不停刷新着,技术人员目光专注,扫视着显示屏上的数据,手指快速在键盘上敲击,根数计算、轨道复合、数据比对。
随后,北京中心宣布:“嫦娥二号成功进入环月轨道!” 嫦娥二号顺利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月球椭圆轨道,揭开了环月之旅的美好序幕!
据悉,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实施近月制动时距月面更近、速度更快、制动量更大。同时,月球重力场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也相应增大,进而对轨道控制精度和近月点捕获后快速定轨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卫星的控制能力和测控系统的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近月制动成功,为嫦娥二号最终进入“使命轨道”进行科学探测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使我国航天测控“月球精密定轨”技术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标志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大厅里终于响起期待许久的热烈掌声,瞬时激活了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出快乐的笑容,一双双熬红的眼睛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激动地说:“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环月轨道,我国拥有了第二颗月球卫星!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近月制动。”
大屏幕上,月亮之上,嫦娥二号卫星正在欢快的飞翔。
本报记者 董少东
通讯员 杨冰 姜宁 RJ025
盘点
奔月历程
10月1日
18时59分57秒 长征三号丙火箭托举着嫦娥二号点火升空。19时25分许 嫦娥二号与“长三丙”火箭成功实施星箭分离。
10月2日
凌晨3时39分许 嫦娥二号卫星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第一幅摄影作品,镜头对准地球。
12时25分 嫦娥二号成功实施首次地月转移轨道中途修正。
20时30分许 嫦娥二号搭载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开机。
10月3日
原计划进行的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因轨道控制精确而取消。
10月4日
19时25分 嫦娥二号卫星搭载的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开机。
19时35分 γ射线谱仪开机。至此,嫦娥二号“奔月”途中需要提前打开的仪器已经全部顺利开机。
10月5日
7时许 嫦娥二号传回首批1.6G数据。
原计划进行的第三次轨道中途修正,因轨道控制精确而取消。
10月6日
11时6分 嫦娥二号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
11时38分许 嫦娥二号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揭秘
“二姑娘”的三种归宿
嫦娥二号卫星完成预计的试验验证和科学探测任务后,又将何去何从?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的总设计师黄江川向记者透露了三种可能的结局。
黄江川说,嫦娥一号卫星最后“受控撞月”是额外完成的任务,能如此“超额”完成任务,主要是因为卫星状态依然良好且还剩有足够的燃料,可以对其轨道进行精确控制。
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将采用地月转移轨道技术,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入奔月轨道,可以大大节省卫星的燃料,因此如果各项任务顺利的话,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半年的规定动作后,仍会有相当数量的燃料剩余,同样能够“超额”完成任务。
我国探月工程管理部门、科学家和卫星技术人员曾经一起研讨过嫦娥二号的最终命运,大致形成了三种设想,但还没有最终下定论。
归宿一:
可以根据卫星在轨运行的情况,结合我国探月工程的后续进展,对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对月球做补充探测,最终可以考虑卫星落月,这将为嫦娥三号等后续任务提供技术验证。
归宿二:
设想是让嫦娥二号“远嫁”他方,验证我国更远宇宙空间的深空探测能力,让卫星飞出地月环境,飞向更远的太空。
归宿三:
设想是让“二姑娘”回“娘家”,即让她沿着月地转移轨道,飞回地球并成为地球卫星。
“最终采用哪种方式,还要看前期主任务执行情况以及卫星的状态和能力。到时候各方专家肯定会汇集到一起,共同研究,决定嫦娥二号的终极命运。但我相信一个最起码的思路是,会为卫星选择一个最具意义、可利用价值最大的归宿。”黄江川认为把卫星的命运放在整个探月工程及未来深空探测需求中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本报记者 刘欢
通讯员 陈全育 RJ203
访谈
探月工程与日常生活
息息相关
月亮离我们有38万公里。我们为何花这么大力气去探测月球?除了科学意义外,探月工程与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些什么关系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关专家说,探月工程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很大部分来自对“阿波罗”工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我国探月工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进步,也会对经济发展发挥牵引和推动作用。
比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的特殊环境,既能生产特殊强度、塑性等性能优良的合金和钢材,还能生产诸如超高纯金属、单晶硅、光衰减率低的光导纤维和高纯度药品等。
同时,月球上特有的能源和矿产,也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比如,目前的核聚变研究,主要以氘和氚为原料,但因氘氚反应产生大量中子,中子具有放射性,容易污染环境,也会影响人体健康。而氦的同位素氦—3,能在核聚变反应中释放巨大能量,而且几乎不产生放射性污染,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完美能源。月球上就存在大量的氦—3,据初步估算,月球上蕴藏的氦—3大约为100万吨到500万吨,可供人类使用一万年以上。
另外,由于月球上太阳辐射强,每年可产生12亿千瓦的能量,因此,在月球建立太阳能发电站也可能成为人类获取新能源的途径之一。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说,探月工程还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地月空间环境的研究。1859年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强的太阳爆发,地磁的指数变化已经达到缩小了三分之二。假如今后再次发生这样的太阳爆发,那所有的卫星都将失效,卫星通讯会中断,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就没有了,导航定位没有了,依靠GPS来定位的船舶、飞机可能会相撞,靠近南北极的大型带有回路的电力设施会损坏……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探月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严俊说,探月工程的实施,还激发了很多年轻人探索科学、探索宇宙的热情。“一个很直接的影响是,这两年天文系的学生就业容易了。”严俊幽默地说。
记者陈玉明 何宗渝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