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家长忧课文被删改成说教工具 调侃称李白亦可改

来源:北京日报
2010年11月01日03:58
  我看到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来源很广,大多数都没有署作者名,并且很多都遭到了编撰者肆无忌惮的篡改。比如课文《一颗小豌豆》篡改自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完全失去了原貌。王安忆散文《我们家里的男子汉》完全遭到了剽窃,课文不仅不署作者名字,而且大段删改。有些课文肆意剽窃国外作者的作品,改头换面,篡改成中国的内容,例如《餐桌上的大学》篡改自意大利裔美国企业家格里亚的《晚餐桌上的大学》,篡改后的课文,文字低劣,逻辑不通……这类作品的入选,只是作为一种明显的道德说教用具。

  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教化,不是思想改造,语文的教育核心价值,一是认写文字,二是阅读经典。学会书写,懂得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应是语文教育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经典作品的熟读和背诵,则是这种学习的主要的、切实有效的手段。

  中国传统的国文教育中,为什么会有一些经典的选本一直沿用下来,经久不衰?因为这些选本以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挑选对象,是优中选优。我们都熟悉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璀璨的珍珠。

  语言文学的功能,一是进行交流,二是学会思考。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一是阻断了学生的自由交流,二是打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尝试。并且,用垃圾课文当饲料,败坏学生们的胃口。在小学语文的具体教育中,每天孩子们都会带回家一大堆作业,抄词背名言名句做理解填空,这样的后果,不仅让小孩子完全失去了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而且使得他们丧失了鉴赏和理解优秀作品的能力。经过十二年的小学和中学语文教育,毕业生们除了一些假大空的无病呻吟的作文之外,连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字都写不通顺。上海七所大学不考语文,很多人以为是这些大学不重视语文教育了,并且为之哀叹。实际上,这正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直接否定。

  作为学生,因为年纪小,理解力欠缺,很多经典作品只能熟记背诵,不会一下子就全都能理解。但是,经典的作品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有用的精神营养,而且会随着你的成长、随着你的理解力的增强,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是作家经过长期的积累,是千锤百炼磨练好自己的技艺之后才写出来的。小学生学过的贾岛的“推敲”故事和王安石斟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都说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对语言文字的精心揣摩、斟酌和推敲,是好作品的重要基础之一。古代的文学杰作,尤其是篇幅短小的诗,都是千锤百炼、千古吟诵的精品。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国人背诵了一千五百年,还要继续背诵下去。但我们教材的编写者可不可以对李白那些“过时”的词语进行修改呢?可不可以改成小孩子戏说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呢?王安石的句子可不可以改成“春风溜达江南岸”呢?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会反对这种修改。但是,我们的教材编撰者,确实胆大妄为地为自己拟定的各单元所需课文,而对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肆无忌惮的、大多数都是很低级的删改。

  我碰到女儿学习那些被篡改过的课文时,如果能找到原作,都会跟她一起重新学习作者的原作。例如,当女儿学过《一颗小豌豆》这篇篡改得面目全非的课文之后,我就找出著名翻译家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起朗读,品味,清空她脑袋里的课文垃圾。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