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10日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论坛10日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举办。与会专家围绕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奥运遗产等话题,从多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加以建言。
民俗学家赵书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既要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在传承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而发生变异。
奥运研究专家杜巍认为,在众多的奥运遗产内,蕴含奥运文化、展示奥运精神,承载奥运记忆的各类收藏品更能够体现奥运遗产的复合效应,并提出北京应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广泛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为国内非物质文化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展示平台,打造首都文化体育产业的特色“名片”。
人文学家李汉秋提出,应把重阳节设为中华父亲节,可以考虑以孟母生孟子的农历四月初二设为中华母亲节,七夕定为中华情侣节,孔子诞辰日9月28日确定为中华教师节。
北京文史馆馆员刘宗汉认为,传统北京小吃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条件,应成立专门的权威机构,保护和发扬北京的传统小吃。
此次活动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机构承办,是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活动之一。论坛同时出版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论坛征》文集。
(责任编辑:刘士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