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星座解说和运势预测,热衷于用星座分析各色人群的性格,这已经成为“星座迷”的生活习惯,运势的预测俨然成了他们日常行事的参谋。出版商则从中猎获了商机,近日,有越来越多的星座专栏作者受邀写作图书。网络相关文字也集结出版登堂入室,成了学生和白领的心灵伴侣。
然而,不担责任的星座占卦书,易让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徘徊在迷信边缘,防止唯心理论的侵蚀,还需要社会和舆论共同提倡科学精神。
星座书很受追捧 有关星座的书籍,利用占星学的原理,凭借着一些简单的语言、直白的描述和不太晦涩的逻辑,了解自我,预测未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我国台湾地区的星座写手被介绍到大陆,近年来,出版界更是看好“星座”这片庞大的市场,本来只写博客、报刊专栏的星座作者们开始频频出书,像较为知名的星座作者闹闹、星座小王子、薇薇安等,美国占星师苏珊·米勒都有星座书被翻译成中文。
由闹闹创作的《闹闹的星座书》系列,还为12星座各写了一本,该套书从今年8月上海书展的时候上市,至今总销量近30万册。该书责编、99读书人编辑许文婷告诉记者:“化整为零后,读者有了强烈的同感,好像这一本为自己度身定制。星座迷还会帮恋人和家人购买。”责任编辑许文婷承认,这类谈占星、谈运势的书籍来源于网络的助推。
业内人士分析,星座占卜图书的出版有利可图,理由如下:星座写手在博客、报纸、网站(如豆瓣)预测星座的运势,频繁的“出镜率”,为图书的热销做了铺垫。其次,作者的写作速度可期,报价却未必很高,说准说偏也无人追究。更主要的是,如今星座书籍的市场需求高,但法律政策上也从未对此类涉及网络亚文化的书籍亮过“红灯”。
市场上除了讲解星座个性、运势的书外,还有一批将生活、职场等更为实用的信息与星座相结合的图书。如远方出版社的《12星座人性攻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星座改变命运》、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星座帮你做销售》、经济管理出版社的《12星座智商·情商互动思维游戏》等。星座书籍的目标受众本来是大中学生,购买主力还拓展到了白领人群。
“星座迷”自以为是 星座的运程大体是形容一个人财富、健康、爱情、工作、人际的特征,12星座的一周运势都会一一分析,有不少读者迷恋这样的占卦。目前,国内的知名门户网站以及时尚报刊都推出了星座板块。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都开通星座频道,“星座达人”摆擂台侃运势,还有人翻译国外星象学家的运势分析;在豆瓣网,有关“星座”的小组达400多个,当红小组成员人数多已破万,这些“星座迷”们在小组里讨论着有关星座的各种问题。微博也是星座阵地,“星座小王子”的粉丝超过11万,作者、读者都乐在其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星座说”在学生中非常流行。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会聚在一起谈星座,从12星座每天的工作学业的运程,到12星座的衣饰搭配、婚恋对象,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星座迷吕寒尽小姐的认识很有代表性,她认为相信每个人出生的时间和地区对应星象走位,星座与生俱来会影响着人的性格,但后天的养成会对其有改变,这造成了人与人的性格和命运不同。“与陌生人聊起星座,容易熟悉和理解,这是辨认自己与他人性格的简便方式。”
是唯心不是科学 “人的性格是由后天决定的,和几万光年外的星星有什么关系?”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科普主管、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汤海明说。他还介绍,星座是星空中某个区域的人为标画,星星之间没关联,古希腊人观测到黄道12宫,太阳每月对应的位置正好对应天空的某个星座,但2000年后,太阳的对应发生了改变。比如公元10年12月初,太阳落在人马座,而2010年12月初,太阳落在蛇夫座。太阳轨迹在变化,并不是2000年前观测到的那样。星座占卦依靠天文学,但其前提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要推出"同一星座生的孩子有类似性格"这个结论,必须采集足够的样本进行统计。而星座迷往往是在小范围的标本中查看,还只记录有利于占星观点的例证,提出星座上升下降来自圆其说,这肯定不是科学的态度。”
启明星天文爱好者联盟理事郭纲也强调,在天文学科学的分析中,占星是伪科学。依据的是生辰八字,决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两位天文学研究者透露,星座迷中有人也是带着好奇的心态参加科普小组,等他们科学认识天文现象后,就会自主排斥占星术。追随者迷恋星座占卦,显然和其科学素养有关。
汤海明指出,相信星座占卜,一方面因为对天文学的了解太浅薄,但娱乐媒体宣传效应容易误导读者。“和星座占卦比起,科普的力量太薄弱了。媒体也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不能引导公众关注正统的天文科学。”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对星座占卦有这么大依赖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崔丽娟分析,人总是对自己、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大家看星座也是想从中寻求答案,她认为更多的是娱乐的味道。“占星作为茶余饭后的生活情趣,无益无害,但被其主宰命运是不妥的。”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