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不仅仅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两会,也是普通群众的“两会”。他们对“两会”有什么期盼,有什么话要说?本报推出“民生幸福 直通两会”栏目,记者前后方联动,下基层走访群众,将他们的心声传递给代表委员,让庙堂与草根互动,让国计与民生共鸣,一起来,更幸福。
乡镇中医生的“三忧”
昨天傍晚,高树先刚回到家中,晚饭都没扒两口,就接到电话,骑着摩托车出诊去了。那是一个高血压的女病人,用银针扎了头顶的百会穴、脚上的太冲穴,头疼很快就缓解了。
这位30岁的瘦小伙,是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卫生院的康复科医生,是医院少数几个本科毕业生。2004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他在广州辗转三年后,2008年回到家乡澄海当起乡镇医生。全班几十个同学,就他一个人回到家乡。
“当时真是‘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高树先说,现在医科生找工作难,想进珠三角的大医院,起码得硕士学历。中医毕业生找工作就更难了。所以自己几经辗转,还是决定回家乡,起码学有所用,为父老乡亲服务。
尽管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家乡基层医院的现实窘况还是让他有些郁闷。工作三年,现在每月工资1600元左右,扣除社保、医保、公积金,实际拿到手的就只有900多元。而且当地人觉得“中医越老越值钱”,像他这样的年轻医生,根本无人问津,每天门诊量很少,天气好的时候有五六个病人,碰到刮风下雨就可能一天都是“白板”,只能捧着厚厚的《伤寒论》打发时间。
卫生院上班没啥事,他晚上就在家里开门诊。这是潮汕地区医生们的普遍做法,当地百姓有头疼脑热、腰酸腿疼等小病和慢性病,也不喜欢到医院排队看病,而是习惯到医生家里看。他把在广州跟师广东针灸名医林国华学到的几招绝活拿出来,再试用近年大热的“火神派”名医李可的验方,果然疗效不错,慢慢地病人多了,“小高先生”在乡里也有了小名气,每晚有十来个病人来就诊。靠着夜诊的医疗费,总算是帮补了家用。
这几天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他特别留意到,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要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任务。“村、乡镇、县这三级网络,乡镇卫生院是连接上下的中枢,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分重要。”
“应该说,这几年广东的乡镇卫生院建设还是有了起色。”高树先说,主要有两个利好政策,一是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现在在卫生院住院可以报销六七成医药费,病源大增,可以说是新农合救活了卫生院;二是从2007年起,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每万名户籍人口配置10名医务人员,每人每年1.2万元标准给予补助,这笔钱也让卫生院有了固定的“公粮”。
“但毕竟乡镇卫生院‘积病’太久,就像中医所说,要慢慢调理。”高树先说,新医改启动后,卫生院的硬件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X光机、B超、心电图、洗胃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为主的乡镇卫生院“新五件”都配上了,“问题是庙建好了,没有和尚会念经,留不住人才。”
高树先掰着指头,数说了基层医院的“三忧”:
一是待遇太低,留不住人才。像他所在的卫生院,水平最高的医生每月工资也就2000元左右,临时工只有600多元。虽然有“每人每年1.2万元”的政策补助,但卫生院只有60多个正式编制可以拿到补贴,其他100多个临时工、聘用工没有补贴,“这60多人的蛋糕要给170多人分,肯定吃不饱。”
二是很难提高。基层病人少,多是常见病,自己的水平很难提高,要发论文、评职称都很难。而他几个进入广东省中医院的同学,都评上“主治医生”了。“年轻人暂时待遇差还不怕,关键要学到东西,在基层很难提高。”
三是中医处境艰难。当地人习惯“有病看西医,调理看老中医私人门诊”,卫生院的中医科没有生意。
他希望,把这些基层真实的声音传递到全国两会的决策殿堂,希望国家加大投入,对基层医院多些倾斜扶持政策,使其能够健康发展,做到“小病不出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南方日报记者 赵琦玉 发自广东汕头
回应
副省长雷于蓝代表:
省财政新增34亿补贴医保
昨天下午,南方日报两会特派记者把高树先的困惑和建议,反映给了正在北京开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主管卫生工作的副省长雷于蓝。她表示,省委、省政府今年承诺要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中,就有一条“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加大投入完善改造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20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2间。
更大的利好是医保补贴提高了。她透露,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省委常务会议就已经专题研讨,落实国务院确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政策,政府补助从去年每人每年120元大幅提高到2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人均15元提高到25元。
仅这两项投入,省财政今年至少需要新增投入33.8亿元。随着各级财政补助标准大幅提高,新农合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政策内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有望降至30%。这意味着,今年农民住院有望报销七成左右的医药费,卫生院的病源和收入也会大增。
雷于蓝表示,今年,全省10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机制,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降低群众医药费用。另外,按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改革和建设,实行定编、定岗,实施绩效工资。启动招聘1000名执业医师和1000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推进中医进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支招
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代表:
大医院对口“造血式”帮扶
“我们大医院将加强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表示,为了缓解基层医院人才匮乏的问题,大医院有责任实行对口帮扶,帮忙培养人才,实行造血式帮扶,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林曙光表示,要重视基层实际困难,加大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把好事做好。
中大原校长黄达人代表:
基金会帮基层培养全科医生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说,他现在在一家慈善基金会担任理事长,每年固定投入4000万元,做教育、医疗等三个项目。其中就有一个“健康广东”的项目,主要依托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力量,帮助乡镇卫生院培训全科医生,现在正和省卫生厅商谈合作事项。
他认为,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也应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造福农村群众。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陈枫 周志坤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