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湖南湘乡:“危险”的上学路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11年04月25日09:47

  “金桥银洞”的上学路村道软肋

  毗邻湘乡市城区,境内田肥水美的泉塘镇因为塅江桥的“危险”而出名,然而事实是,这个乡镇公路上桥梁设施水平,在湘乡市却是“顶呱呱”的水平。

  得益于公共财政扶持,近年来,包括湘乡市在内的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大力兴修农村公路的高潮,湖南、四川等过去传统上农村“行路难”的省份,“十一五”期间修成的水泥村道里程数以十万公里计算,乡村交通环境,发生沧桑巨变。

  然而如泉塘镇此次曝光的塅江桥一样的,桥梁、隧道、涵洞等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软肋却因资金覆盖的空白而岌岌可危。

  据湘乡市交通局局长钟国强等人介绍,包括塅江桥在内,泉塘镇曾有4座危桥,政府和老百姓四处筹资、捐款、出义务工,已经完成了3座桥的重修,塅江桥是最后一个。而在湘乡市特别是韶山灌区,还有70多座与塅江桥同类型的“高龄”人行便桥处于“病、危”状态,亟待修缮或者重建。

  本刊记者进一步了解到,湖南省境内农村桥梁问题比湘乡市严峻得多。西部武陵山脉中一些县,每县带着“病、危”还在强撑使用的桥梁多达上百座,存在结构等先天缺陷,没有护栏等防护安全措施的“裸桥”则不胜枚举;而罗霄山脉西麓的炎陵县,境内有宋、明、清时期古桥34座,其中建于南宋年间的安济石拱桥,距今有近800年历史。

  这些交通历史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洗礼已经风雨飘摇,炎陵县将这些交通古迹登记造册和纳入本地“遗产保护名录”,但维护和修缮资金严重不足。

  泉塘镇新东村和同胜村农民回忆30多年前修塅江桥这座危桥时说:国家投资3000元,“大队”给村民记“工分”,钢筋水泥结构的塅江桥才建了起来。本刊记者了解到,如今要按照“正常程序”修复塅江桥,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三农”自筹力所不及。按照政策,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对湖南村道给予每公里10万多元的补助,对于花费较大的桥梁、涵洞的专项投资则是空白。

  本刊记者在湖南一些农村了解到,要修村道除国家投入之外,农民们还要按照每公里10万多元甚至更高的标准自筹资金。其中自筹部分,全靠干部群众捐资、投劳,村干部四处“化缘”、拉赞助、争项目资金,加上通过村级负债找工程队垫资才归集起来的。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地区村、乡镇不同,塅江桥所在地同胜村、新东村,村集体没有收入,当地农民更是财力有限,修村道能捐款5000元的就算是“大老板”,连捐款100至200元的都刻上了村道边的“功德碑”。

  修路资金尚且捉襟见肘,投入较大的桥梁、涵洞等工程则要么因陋就简,要么土法上马,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再则绝大多数村管桥梁都是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修起来的,历经30至50年风雨,加上农村交通负荷增大等因素影响,普遍到了该修缮或者重建的时候。农村危桥改造问题,由此集中地凸显出来。

  其次,进不了国家投资和财政计划的“笼子”。湖南省交通“十二五”规划提出,全省普通公路建设投入中包括改造危桥559座。但湖南一些区县政府分管交通的干部说,由于公共财政投入有限,各地被纳入改造计划的危桥主要位于乡道以上公路且数量非常有限。很多区县一年只能获得几座桥的改造指标,几十年后老危桥没改完,新危桥又将出现。此外,村管桥梁特别是新修水泥村道之外的人行便桥如塅江桥等,没有被纳入财政计划,也不是林林总总“项目资金”的扶持对象。

  更多的村干部建议,在充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财政专项投入的村管“病、危”桥梁改造计划,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完成这项普惠民生、赢得基层民心的事业,让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上个台阶,让农村学生的“惊险上学路”成为历史。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