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有位老八路,他至今还保留着一张一九四四年保卫延安时拍摄的照片,你们来采访一下吧。”看到《长沙晚报》连续推出多期“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报道后,省军区五里牌干休所政工科干事赵文华给记者打来电话。六七十年前,相机还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那时候的相片自然也是珍稀之物。这张珍贵的相片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记者通过赵文华找到了相片的主人、九十二岁的高德胜老人,听他讲述当年峥嵘岁月中的故事。
线索档案
一张摄于1944年的黑白照片,拍摄地是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发源地南泥湾,而主角则是25岁的身着八路军军装的高德胜。
线索提供赵文华(省军区五里牌干休所)
背景资料
南泥湾:朱德选中的“试验田”
南泥湾军垦屯田政策,是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先提出并推行的。1940年5月,朱德从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正值我边区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当年,朱德多次从延安前往南泥湾,对土壤、水质、森林资源进行勘察,他向毛泽东汇报了开发南泥湾并建议调三五九旅屯垦的打算,毛泽东连声称赞并补充说,延安的中央机关、军委机关、学校和留守部队都要抽人进去。很快,朱德选中的第一块“试验田”南泥湾,成为以三五九旅为主力的军垦大军拓荒之地。
初进南泥湾,困难重重。据当年亲历者回忆,初进南泥湾,日子可苦了,没有地方住,没有蔬菜吃,犁地靠人拉,冬天少衣穿。由于长期喝树根水,一些人还得了大骨节病。没有房子住,屯垦官兵就搭草棚,挖窑洞;没有粮食,就赶到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以外去背粮、运盐,到山上去挖野菜、打野兽;工具不够用,就从倒塌的古庙中抬来破钟,收集敌人扔下的弹片,打铁制造农具……
正是凭着上下同心、艰苦奋斗的一股劲,南泥湾这块“试验田”,终于在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屯垦官兵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本报资料)
1 生产故事
连队头名获拍相片
已是耄耋之年的高老精神矍铄,在一旁儿女的提醒和帮助下,高老不紧不慢地向记者述说起他的故事来。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一曲《南泥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年南泥湾“又战斗来又生产”的火热场景,高德胜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这张相片拍摄于1944年的南泥湾,“那是我第一次拍照呢!”
头戴八路军帽、身着军服,小腿绑得干净利索……高老的这张黑白照片经过翻拍已经放大,尽管有些许模糊,却依然看得出当年年仅25岁的高德胜英姿飒爽的模样。高老告诉记者,他是河北省徐水县人,因家贫从小就在天津当学徒,后来天津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他就回到了家乡,并于1939年加入红一团通信连当上了一名通信兵。1944年9月,高德胜随部队进驻南泥湾。当年冬天,“我和连队的文化教员成为连队里生产任务完成最好的人,有记者来采访我们,给我拍了照片。”后来,那个记者还送了一张小照片给高老,“那个时候没几个人能拍照,那也是我的第一张相片。”高老一直小心地保存着这张相片。
两年前,儿子为年事已高的高德胜清理相片时发现了这张珍贵的相片,于是进行了翻拍放大,如今这张67年前的老照片正用镜框框起来,悬挂于客厅里。
2 战斗故事
半小时内智拿制高点
生产拿第一,战斗也不落后。高老参加过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狼牙山之战、隆化之战等大小上百场战斗。其中“狼牙山五壮士”中被挂在树上、幸运存活下来的葛振林、宋学义,还有炸碉堡的董存瑞都是老人的战友。
“那一仗打得漂亮,我们半小时就拿下了苔山。”尽管高老记性大不如前,但对1948年的隆化之战却记忆犹新。
1945年离开陕北之后,高德胜随部队来到东北地区,参加解放战争。1948年5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承德北大门隆化。当时据守在隆化的敌军,是国民党13军89师265团直属队和所属的两个营及一个工兵连,共1600多人,守敌以苔山和隆化中学为防御重点,隆化外围共修筑了28个碉堡群,敌人狂妄地吹嘘:“隆化城固若金汤。”
解放军两次攻下隆化城,但又均被迫退出。隆化城外围有个苔山,由于地势较高,便于火力控制隆化城。第三次,我军决定采取先占领苔山的策略,而当时敌军也派了重兵把守在苔山山顶。时任营长的高德胜受命攻打苔山:“我们是智取。”经过周密的研究部署,高德胜率领一个营的兵力于凌晨4时悄然向苔山发起进攻,打响了解放隆化的战斗。首先以强大炮火对苔山敌人工事进行猛烈射击,炮火命中苔山敌人碉堡群,部队开始冲锋,不到半个小时,就将红旗插上了苔山顶峰。“动作之迅猛,估计敌军当时还在睡觉做梦呢!”回忆起当年,高老的眼睛放出光芒,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叱咤风云的时代。
之后,高老历任团长、副师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军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在南京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晋升为上校军衔。1981年副军职离职休养。
3 生活故事
喜欢关注时事新闻
一晃,战争年代过去几十年了,时间不能磨灭战争在老人身上留下的痕迹。身经百战的老人受过很多次伤:手指炸断了,太阳穴、背上、腿上等很多地方至今还留有伤痕。高老儿子介绍说,前年给父亲做核磁共振时发现,高老的头部还有金属碎片,是当年未取出的弹片。然而这些对高老来说,都已经不算什么了,“战斗必然要有牺牲,这些都很正常”。
92岁的高老如今在省军区五里牌干休所里安度晚年,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老人面色红润、精神抖擞。他坐在沙发上,显得那么平易近人,他笑着跟记者说:“我眼睛有点看不清,耳朵有些听不见,身体马马虎虎还不错。”昨天的事情也许忘记了,但几十年前的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提及当年,老人还能跟着大家一起哼起:“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据老人儿女介绍,父亲现在的生活“很平凡、很规律,早睡早起”。每天收看中央一台,定点看新闻联播、关注时事新闻是高老最大的喜好。戎马一生的高老如今过起了平凡生活,正如其儿女所说:“跟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样安静地生活着,这样就是最大幸福。”
记者感悟
最是难忘战斗时
狼牙山五壮士事迹、董存瑞炸碉堡……从小,我们就从课本上、大人的讲述中,将老八路们的高大形象深深刻入脑海中,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度过了一个红色童年。如今,因工作机缘,我有机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老八路们面对面时,才发现当年叱咤风云的战神们已经渐渐老去,让我叹息之时也更警醒:作为后辈的我们,除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有责任将他们的革命故事进行整理,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
在采访高德胜老人的时候,92岁高龄的他和其他老人一样,记性也不太好了,问他昨天的事情老人家总有点犯糊涂,但问起几十年前的战斗他却记忆犹新。记者采访时故意大声问起老人:“爷爷,您当年打仗的时候是什么职务啊?”老人听清后,沉默了一小会,反问记者:“你到底问的是哪一次战斗?”老人经历的战斗不下百场,每次担任的职务自然也不同,面对记者的“糊涂提问”,老人一点也不糊涂,可见战斗生活在老人心目中的分量。(朱华)
作者:朱华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