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采“螺化玉”为“副业”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螺化玉”主要出自渔民和潜水教练之手,这些人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下海偷挖珊瑚礁。取得含有“螺化玉”的珊瑚石后,加工成小饰品以较高的价格兜售给游客或低价批发给旅游纪念品销售商,在市场上小规模售卖。另外,也有人专门从渔民手中大批量收购含有“螺化玉”的珊瑚石,加工成成品后再销往省外。
10月29日,在小东海海滩上,见记者对“螺化玉”表现出浓厚兴趣,一名刚从海里“寻宝”归来的男子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宝贝:一块经过加工并饰以金块的海螺状“玉石”。他告诉记者,这便是他早些年寻得的“螺化玉”,并表示愿意以1500元的价格卖给记者。随后,记者试探性地问男子家中还有无其他“螺化玉”时,该男子说“有货”,并表示乐意带记者去看货。
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记者跟随男子来到位于南边海渔村路的家中。随后,男子向记者展示了他最近的收获——20余枚已经打磨加工好的“螺化玉”以及满满两澡盆尚未敲开、含有“螺化玉”的珊瑚石。男子告诉记者,这些“螺化玉”是潜到海底挖到的,十分稀少,常有北京、上海等地的买家慕名前来购买。
在西岛渔村,记者遇到的情况与南边海渔村如出一辙。不少渔民家中堆积着含有“螺化石”的珊瑚石,有一些渔民更是以偷挖珊瑚石为“副业”。在西岛东村,渔民陈某告诉记者,最近有一些人在岛上大批量收购含有“螺化石”的珊瑚石。“我两个儿子经常下海挖珊瑚石回来,前几天一块珊瑚石卖了5000块。”陈某说。
除了渔民,潜水教练是挖珊瑚石采“螺化玉”的又一类人群。10月30日,记者在三亚解放路步行街打听“螺化玉”的价格时,一名前来向店家推销“螺化玉”的男子找上记者。男子自称姓杨,曾是三亚某潜水公司的潜水教练,手上有一些从珊瑚石中挖来的“螺化玉”,愿意低价卖给记者。该男子介绍说,“螺化玉”国内少有,在三亚也仅在西岛至分界洲岛之间的海域有发现,目前这些稀罕的宝贝几乎被渔民和潜水教练摸了个遍。
部门说法
昂贵“螺化玉”
应为常见“延管螺”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记者将掌握的情况反映给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该局副局长段德玉表示,对于市场上有人售卖“螺化玉”一事并不知情,也没有接到此类举报,将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调查了解。
随后,记者将三亚渔民等偷挖珊瑚礁寻找“螺化玉”一事,向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进行了反映。通过记者提供的实物辨认、资料分析以及前往步行街现场调查,该管理处副主任王俊杰认为,渔民采挖珊瑚礁得到的所谓“螺化玉”应是寄生在珊瑚礁中的常见螺类——延管螺。
据管理处提供的资料显示,延管螺生活在低潮线至数米水深的珊瑚礁内,产于海南岛,三亚和文昌沿海,见于我国台湾和西沙群岛,日本和菲律宾也有分布。王俊杰分析说,三亚珊瑚礁中出现“螺化玉”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玉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需经过千万年极其漫长的时间及苛刻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变化才能形成。而据碳14检测,三亚海生代的时间仅为6000多年,也就是说6000多年前,现今的生长珊瑚礁的三亚浅海地带尚为陆地。
王俊杰认为,一般的贝壳经打磨抛光以后,也会有玉的质感和光泽,因此,市场上售卖的“螺化玉”,很可能是有延管螺的骨骼打磨加工而成,并不具备“玉”的价值,属商家炒作行为。但不管所谓“螺化玉”究竟为何物,破坏珊瑚礁的行为已违法,管理处将联合海洋渔业、工商等部门进行查处。
王俊杰介绍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世界的珊瑚礁面积不断缩减,但目前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情况比较良好,对珊瑚礁的破坏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生活污水排放、船舶抛锚、非法开采等。王俊杰表示,珊瑚礁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它,如发现有人破坏珊瑚礁,可拨打88958815或88958816向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举报。
相关链接1
珊瑚礁对保护海岸稳定、维持全球二氧化碳循环速率、维护海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的渔业资源以及提供优美的、可供持续利用的海洋生态景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生态类型的珊瑚礁保护区。
相关链接2
螺化玉:是距今6-4亿年前寒武纪至泥盆纪的古生代海洋珍珠螺化石,经过亿万年极其漫长的时间及苛刻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变化最终达到结晶硅化。螺化玉成因复杂,极奇稀少,因而具有珍贵的考古、科研、收藏价值,同时又是罕见的观赏收藏品。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