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93岁阿婆避战火远嫁他乡 时隔74载将回金门老家

2011年11月07日09:52
来源:东南新闻网 作者:张帆 谢向明
对于金门家乡的期待,老人一等就是74年
对于金门家乡的期待,老人一等就是74年
她的两个侄子唐友竹(左一)和唐友平(左二)
她的两个侄子唐友竹(左一)和唐友平(左二)

  金门长大因故远嫁永春 时隔74载93岁阿婆将回家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1月6日讯(记者 张帆 谢向明 文/图)1937年,抗日战争的战火蔓延到了金门县。当时19岁的唐秋菊一家二三十口人举家外逃。几经周折,唐秋菊被迫与家人分开,并嫁到永春蓬壶丽里村,和家人也彻底失去联系,唐秋菊随后改名为陈玉。

  2004年,85岁高龄的陈玉阿婆终于和失散多年的侄子相认,侄子也只小她3岁。当时,两位高龄老人的相认场面,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如今,再过几天,93岁的陈玉阿婆就要带着子孙们,踏上金门这片思念了74年的故土。

  战争不断 逃离金门远嫁永春

  初见“金门阿婆”陈玉,满头银发,有些驼背,满脸的慈祥……陈阿婆告诉记者,她原名叫唐秋菊,从小在金门长大,双亲早故,她二伯母拉扯她长大,两人以母女相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攻打金门岛。

  “当时,日本人开着飞机四处轰炸,还将很多人拉到海边用机关枪射死!”陈阿婆声音颤抖地说,似乎还心有余悸。为避难,她一家二三十口人逃往厦门,当时她才19岁。战火接着到了厦门,全家只能前往越南,投靠长年在外的舅舅。

  “当时钱都花光了,没钱去越南,母亲就把我留在了永春。”陈阿婆缓缓地说,自己后来被卖给永春达埔一户姓姚的人家,嫁了人并生下一男一女,无奈丈夫早亡,她又嫁到了蓬壶的丽里村。从此,她改名为陈玉,与亲人彻底失去联系。

  两岸合力 姑侄一甲子终再见

  2004年春节前夕,丽里村编修林氏族谱,已退休的林杨柳校长是主要的负责人,他无意中得知陈玉是金门人。

  “我发现陈玉的口音,跟本地人很不一样,”林杨柳津津乐道地回忆当时的无心发现。后来,林杨柳萌生帮陈玉寻亲的想法,还写信给永春金门同胞联谊会。金门爱心基金会负责人许金龙得知后,将陈玉老人寻亲一事刊登在《金门日报》。

  很快,金门那边便有了消息。“那边传来消息,说很多情况都符合,但就是名字对不上。后来才知,她原名叫唐秋菊!”林杨柳激动地说,“还真的让我们给找着了!”

  经过多次辗转,陈玉阿婆终于和她的两个侄子相认。2004年,小陈玉3岁的侄子唐友竹从厦门赶来与陈玉相认。当时场面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动,两人更是喜极而泣。去年,陈玉的另一个侄子唐友平也从漳州到丽里村与她相认。

  四代同堂 近日赴金门寻根

  如今,93岁高龄的陈玉阿婆四代同堂,她一生养育了10个子女,最大的女儿都73岁了,9个曾孙中最大的也有23岁。

  这几日,子孙们都在张罗着一件事办理到金门寻亲的手续。“快办妥了,全家人非常期待,”阿婆的二儿子林叔龙说,但老人怕麻烦,看子女们为她的事情奔波,过意不去,但他们还是鼓励母亲回金门走一趟。

  “唉,我老了,身体也变差了,有时想还回去干吗呢?那边还有什么人?”陈阿婆感慨道。

  临别时,陈玉阿婆依依不舍地送记者到门口。门前这条路,是老人一辈子没走出的路;村里的大山,是老人一生都没翻过的屏障;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如今,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74年没听见的海浪声终于将不只是在梦里听见。

(责任编辑:UN6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