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节血不力下的“血荒”

2012年02月20日14:3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张冉燃

    文/张冉燃

  近日,一些地方再现“血液告急”的剧目,手术“被择期”、家属“被献血”的消息见诸媒体。纷纷扰扰的信息之下,甚至让人感觉“血荒”似乎渐成一种常态。这显然不太正常——《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下称《献血法》)已颁布实施13年,“血荒”的范围、频率、程度何以未能改观?

  大凡“物品”稀缺,解决之道无非是开源与节流两条。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就乃“开源”之举。除党政机关组织动员职工义务献血之外,街头招募的志愿者成为了无偿献血的主力军。这样,成千上万的义务鲜血者,汇成献血之源。但这也容易造成采血量的季节性波动,出现采血“靠天吃饭”的问题。如若不能更加充分地保障献血者对用血的知情权,一些人可能就会对血液管理机构成本不公开、信息不透明心生疑虑,主动献血的心气就不会那么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的献血率是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在开源的问题上,无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比之下,节流的问题同样要受到高度重视。虽然还没有数据证实宝贵的血液在临床上出现滥用情况,可一些医生还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需要在血液使用上强调节流,需要注意传统医疗方式血液用量较多的问题,特别是要改变节血新技术推广不力的状况。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输血科主任纪宏文说,目前国内医疗机构用血浪费、临床凭经验输血的现象依然存在,而“自体输血”等节血技术推广缓慢。

  所谓“自体输血”,是指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其优点是无需检测、无传染病,且能有效缓解血源紧张等。研究表明,如果全面推开“自体输血”技术,至少可以减少目前医院1/3的异体血用量。更关键的是,该技术早已成熟,目前发达国家手术病人中“自体输血”的比例约在30%~40%。显然,“自体输血”给安全用血、合理用血带来无限遐想。现实的情况是,“自体输血”这一节血技术在《献血法》诞生之初即已写入并提倡,可由于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该技术仍然在临床应用不足。据了解,一台自体输血仪大致需要30万元,使用中的一次性耗材价格也要1000多元,再加上机器的运行费用,特别是需要配备的人力增加,一些医院不能或不愿使用该项技术;而对患者来说,按现行收费标准匡算,使用“自体输血”比购买异体血的费用还要贵,且这笔钱不在医保报销范围,患者的意愿可想而知。

  卫生部今年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三级医院要建立血液库存预警机制,开展和推广“自体输血”。期待新的措施能终止“血荒”的尴尬状况,更希望相应的政策安排能够立足引导——倘若医患双方都能从“自体输血”中获益,纾解“血荒”就能告别“救火”式的窘迫。□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