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时刚过,北京国际饭店二楼,并排三间会议室门前就已经人来人往。工作人员抬来三个指示牌,上面分别写着,文化艺术界别26、27、28组。
很快,这三间会议室,陆续迎来了全国政协文艺界别的委员们。9时,分组讨论正式开始。这些委员们,用各自独特的行为、语言艺术,展现出了一场独特的两会风景。
入场
宋祖英 “再找时间”
讨论开始前,27组的会议室门口,出现了一个窈窕的身影,环视四周,寻找座位。她身着军装,浅施粉黛,原来是宋祖英。宋祖英找了一个离大门不太远的位置坐下来。此时距正式讨论还有15分钟,整排座位上,只有她一个人。
安静并未享受几分钟,一位女记者就走到她身边,问她,什么样的文化能代表中国文化。
“真不敢说,这题目太大了。”宋祖英笑笑回答,手里拿着一小袋零食。
“那以你个人经验呢?”那位记者追问。
宋祖英想了想说:“以个人的经验,从中国民族声乐,要走出去的话,我觉得还是品牌吧……”突然的提问,令她有些措手不及。“我真还没想好,刚起床。”她很有礼貌地婉拒了那位记者,“再找时间。”身边几名记者散去。
姜昆、黄宏 双双“踩铃”
9时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文艺界别的第一个分组讨论会即将开始。27组讨论会场门外不远处,两名男子一前一后快步走来,是姜昆和黄宏,俩人像比赛一样,时不时地赶超对方。
刚要进门时,走在前面的黄宏被旁边人叫住,分散了注意力,姜昆先一步进了门。
冯导、张导 都没来
讨论进入程序,27组的小组秘书向委员们介绍会议安排,分发文件。
本报记者在靠边的位置上坐定,旁边一名女记者悄悄地请求本报记者:“能不能帮我占下座?”答应她之后,她拿起桌上的包,起身,桌上,一张纸上赫然用铅笔写了两个大字:“有人”。她无奈地笑笑,然后快速地走出会议室。
讨论前,小组召集人先宣读一下会议纪律。工作人员来到记者席,表示要宣读的纪律内容不适合记者在场,请大家出门回避。
一整排记者只好来到门外,记者们依然东瞧西望,似乎在盼望着谁。一位正在调试照相机的男记者说,他在等拍张艺谋和冯小刚。“尤其是冯导,去年是‘跑跑’,我没追上,今年一定得追上他,捏上几张片子。”
但直到9时40分左右,会议室门再次为记者们敞开,冯小刚和张艺谋依然没有现身。那名男记者关掉闪光灯,沮丧地跟着大家进了会议室。
场上
“文艺范儿”
穿梭在三个组之间,观察文艺界别委员们的造型,大多数都简单普通,但有些委员,“文艺范儿”十足。
28组的雕塑大师吴为山,长发飘逸,夹杂几缕银丝,发梢吹向耳后,动感十足;立领衬衫,黑色外套,目光专注地静坐在委员们之中,看上去十分显眼。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艺术总监陈维亚委员,整齐的络腮胡子,笔挺的西装,也很引人注意。
著名作家冯骥才走的是“不羁”路线,简单的休闲外套,毛衣套在衬衫外,发型“乱”得很随意。
郭瓦·加毛吉 现场“求粉”
前半段讨论进行到一半,记者从28组回到27组,只见听着发言的宋祖英转过身,和身后一个人轻声说话。那个人蹲在那里,是藏族的独唱演员郭瓦·加毛吉委员。她提着一袋唱片,拿出一张,递给宋祖英,原来是她的独唱专辑,包装很精致。
宋祖英接过去认真看了一会儿。郭瓦·加毛吉又把唱片要了回来,拿笔在唱片上签上名,然后送给宋祖英。求得宋祖英这位“粉丝”后,她继续蹲在地上前进,悄悄地到下一位委员身后,拿出唱片,签好名,送,并依次送下去。
发言:文化和文化
文艺界别的讨论话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另一个也是文化。
28组的冯骥才率先发言,拿过话筒,说:“我特别不赞成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的概念,文化作品什么时候改成了产品,文化创作什么时候改成了生产?”其他委员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时不时地还拿笔记一记。
冯骥才正了正话筒,接着说:“物质性的、制作性的才是生产,精神的东西是创作出来的,这两个是不同的概念。”
说了十多分钟,冯骥才把话筒推给左边的韩美林,表示说完了。但当韩美林说到“梁林故居拆除”时,冯骥才又拿过了话筒,继续说,“梁林故居里面出现了一个词,叫‘维修性拆除’。我觉得很荒唐,罚了50万之后,没有任何下文。”
他看了看周围的记者,接着说:“我有个想法,就是把破坏的梁林故居的废墟,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时候所出现的一种对于自己文化遗产的一个负面的遗址,把它保护下来,这个遗址如果要做的话,能唤起人们对自己文化的珍视、惋惜,我觉得会有积极意义。”
场外
问题与答案
分组讨论间休的时候,大厅里,分布着一个个“半圆”。委员一般都被堵得靠在墙上,周围一圈镜头。
“圆心”中,有姜昆,濮存昕,黄宏,巩汉林……几乎都是明星委员。因为学雷锋纪念日在即,大多数记者追问的话题,都是关于“学雷锋”。
某电视台一位女记者问到姜昆,老人摔倒了,他会不会扶。和陈维亚一样,姜昆的答案也是,肯定会去扶。
“不怕被讹吗?”她的接续问题也是相同的。陈维亚和姜昆的回答,都是,不怕。
听她问了一圈,没听到有委员说不扶。
人间烟火
11时许,门外的委员们仍然被记者包围着。会议室的门口,就是宴会大厅,服务员们开始上菜了,中午伙食是自助餐。
姜昆背后就是摆放着菜肴的餐桌,身边就是上菜口。服务员几次一边喊着“麻烦让一让”,一边端着菜从姜昆身后绕过。每次路过,菜的味道都很强烈,记者们都去看服务员手里的菜。
闪光灯的照射下,姜昆的鬓角闪着细细的汗,有些疲惫,但仍然耐心地回答问题,即使是回答过的问题。
又一位服务员端着一大盘菜从远处而来,一位记者念叨着:“好像是剁椒鱼头。”他经过姜昆的包围圈时,姜昆和记者们突然好像一起有了默契,有一瞬间很安静。
间休结束,再次展开讨论时,会议室里弥漫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下午继续讨论,大家一定要来啊!”12时左右,召集人宣布散会。委员们纷纷起身,向门外走去。门一打开,浓郁的饭香扑鼻而来。
两名委员路过宴会厅时,侧过头向里面看了看,笑着议论:“确实有韭菜。”再向前看,是正在向电梯快步走去的一位委员。身后,几名记者飞速跟过去采访。端着菜路过的一位服务员,连忙侧过身,用身体护住手中的菜。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赵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