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建议“二胎”指标有偿转让,以解决一部分人想生两个孩子的需求。昨日,江苏团的列席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蔡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确执行时间过长了,应尽快放开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
原声回放
倡议放开二胎政策,建议采取放开二胎严禁三胎的生育政策,即提倡生一个,允许生两个,不许生三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
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建立一个国家计划生育指标转赠平台。允许有第二胎合法生育指标的公民自愿通过国家设立的平台转赠第二胎生育指标,高学历者富裕人群公务员等可从平台中申请第二胎生育指标。——全国人大代表志高集团控股董事局主席李兴浩
1 人口政策带来赴港生子热?
“有的是跟风,也有的为福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孕妇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去香港生育,即所谓的“赴港生子热”,这是否正是人们因生不了二胎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呢?蔡昉的看法是,未必如此。他认为,中国的事有的时候有跟风的情况。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如果你是公务员你就不敢赴港生子;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你在本地也能生。其实一定程度上,还有想让孩子成为香港公民,享受香港福利的因素。”
2 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能放开?
“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应可生二胎”
近几年来,关于放开计划生育的呼声一直不断。蔡昉说,我们讨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有两个理由,一个是取信于民,30年前国家说过,以后条件变了政策也会变。另一个深层次的,以人为本,过去说家庭生育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国家引导;现在是国家的形势变了,因此生育多少越来越变成家庭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生育权利还给老百姓本身。我们预期的改革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策改革。
“中国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蔡昉称,过去的这几年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4,低于通常所说的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达到1.8。
在具体的调整方式上,蔡昉认为,正因为过去的政策执行时间太长了,所以改革起来也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先从现在的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过渡到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他对记者说,十二五期间,我们的人口政策有两句话,一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但是计划生育不等于独生子女;第二个叫逐步完善政策。机制要完善,转向利益诱导等,其中应该就包括调整生育政策,这也是包括蔡昉在内不少学者专家正在努力的方向。
3 是否支持二胎指标有偿转让?
“政策调整后根本没这个必要”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李兴浩提出一个建议,由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建立国家计划生育指标转赠平台,允许有第二胎合法生育指标的公民自愿通过国家设立的这一平台转赠第二胎生育指标,高学历者富裕阶层公务员等可从平台中申请第二胎生育指标。也被网友称为“富人”向“穷人”买生育指标。
不过,对于上述这些观点,蔡昉并不认可,他认为,人口政策将来一定会改革的,没有必要还在这个限制下面来考虑。
4 放开后生二胎会成为普遍现象?
“不会,大量不想生的人都没说话”
蔡昉还向记者指出,国际上普遍认为2.1的生育率是比较合适的,鉴于中国的国情所以保守一点,定在1.8,但是现在来看就算是放开来生的话也不会高于1.8,更不会高于2.1。很多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其实并没有高过1.8。那为何我们总是看到,很多人想生呢?那是因为想生的人都在表达意愿,不想生的就不说话。
5 人口政策带来“未富先老”?
“只能靠经济增长与人口素质提高”
另一个迫切的问题摆在全中国面前的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过去30余年中,中国在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方面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更是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步伐推进。人口转变与人均收入提高之间的这种缺口,可以被表述为“未富先老”。而随着2015年前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人口政策的调整使得老龄化的趋势得以改变呢?蔡昉不这么看。他认为,即使放宽了生育限制,未来中国也不会再有那么高的出生率了,老龄化的趋势也不会改变。我们不能把中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寄希望于人口政策的改变,只有解决“未富”的问题,通过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未富先老”的缺口逐步消除。
6 是否支持延长退休年龄?
“对老年人和年轻人都不公平”
“退休年龄往后延,我不赞成。西方所有国家都在用这个办法,把退休年龄往后延长,但其动机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供给呢还是减少养老金的支出负担?”蔡昉说,中国与国外还不同,64岁的人受教育的水平比24岁的人要少一半,我想要的人得不到的情况下,64岁的人代替不了,也挤占了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另一个角度说,很多一线的工人是盼着退休的,现在4.1%的登记失业率很多就是四五十岁的人,他们经常找不到工作,所以都在盼着能够早日退休,然后拿到退休金。“我们的目标还是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创造条件为以后可能实现的延长退休做准备,但是现在不是时候。”
本报北京特派记者
刘璞 石小磊 仇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