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透露,今年武钢准备建万头养猪场,而且年内就出栏。在钢铁企业普遍微利的背景下,武钢今年对钢铁产业可以说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却在非钢产业上重金砸下390个亿谋求发展。武钢“养猪”,究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辟蹊径谋求转型?
正方
如此不务正业
未必是件坏事
在市场经济之下,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在传统产业不景气或者微利之下,企业必须学会走改革之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抛弃抱残守缺的思想,敢于走新路子,寻找新商机。就武钢而言,倘若不能直面目前钢铁企业不景气的现实,如果抱着守住老摊子的思想,既无力进行传统钢铁产业创新,又不走新路子,不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中占领制高点,必然会被市场无情抛弃。“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就是一记警钟,1月19日,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在纽约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柯达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其固守着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的地盘,没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相反,武钢能在钢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寻找市场寻求发展,这样的“不务正业”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武钢的“不务正业”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武钢已在深圳建成8座充换电站,竞得奇瑞汽车河南整车生产基地冲压核心工艺的总承包经营权,并且在武汉食博会上推出武钢牌红酒。2011年,武钢非钢产业20.8亿元的利润,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六成左右。
当然,企业“不务正业”并不意味着“盲人骑瞎马”式盲目转产,必须进行认真的市场分析研究、找准路子,事前进行风险评估,既不能一蹴而就,盲目转产,也不是盲目投资,贪大求全。此外,还要加强对转产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不能进行“放羊”式的转产。同样,武钢投入390亿元养猪种菜,也应该慎之又慎,既不能把390亿这么多“蛋”放在一个“筐子”里,也不能放松对项目和资金的管理。
武钢“不务正业”若能取得成功,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百年老店”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榜样,值得效仿。
陈强
观察
国企转型期间
面临困惑纠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养猪的风险一点也不亚于股市。养猪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比如,多数选择抓住2007年国家优惠政策的人或企业,在2008年建场,2009年和2010年开始生产。然而,从2009年起,猪价由于供大于求,一路走低,2007年养一只猪挣800元,2009年亏300元。从2011年四五月开始,猪价才重新开始回升并进入盈利。倘若这些巨型企业,都把巨额资本投向养猪业,过不了多长时间,养猪又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这种市场规律任何人无法改变。
而且,武钢作为央企,改行做养猪产业,实属“不务正业”,这与央企前几年大举进军房地产,占地为王,没什么两样。央企做好主业,是国资委对央企要求的最低标准。现在,央企却违背国资委的制度安排,脱离主业,开始投大量资金,发展养猪业。从目前所透露的种种信息来判断,武钢并没有得到国资委的允许,是独自决定做出选择,这种情形是否违规操作,急需国资委站出来向公众解释。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占据市场多半份额的春兰空调风光无限,于是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进其他多个领域,摩托车、洗衣机、冰箱、汽车底盘和压缩机等项目纷纷上马,试图打造一个日不落的“春兰帝国”。如今,中国空调业的主流阵营哪里还有春兰的影子?武钢会不会步春兰后尘,仍然是个未知数。
武钢把养猪种菜定义为今后“新的利润增长点”,既让人颇感意外,又觉得符合情理。尽管从舆论包括专家学者来讲,不赞同这一观点,但对处于困境的武钢来说,恐怕是最为无奈的抉择。这意味着,“武钢养猪”反衬出我国的央企,也包括民营企正处于转型期的十字路口,其所面临的困惑与纠结,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内需消费长期以来难以真正提振,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出口贸易的不可持续,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正倒逼中国企业进行转型探索。至于企业如何转型,不仅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也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吴睿鹤
反方
武钢企业转型
不能慌不择路
这不是悲情的表达,而是慌不择路的表现。确切地说,企业转型当然可以,走“非钢”之路也是明智之举,但选择养猪、种菜这样的低端产业,即便能够见到效益,也足以证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决策者的短视与功利;二是在急切的形势面前自乱阵脚,以至于慌不择路。事实上,造成养猪种菜局面的是短视所致,那么时下的转型和多元化之路,同样是这种思维的延续。
一度以来,国内炼钢业都是以量为名。中国2011年共产钢6.9亿吨,钢产量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70%,约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5倍。数量虽大,效益却低。2011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4%,较2011年的2.9%,还下降了很多,远低于全国平均6%的利润水准。同质化、低端化是导致整个行业低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这跟前几年钢铁行业效益好,各地大上钢铁项目有关;另一方面,居安思危意识的缺乏,加之投资战略的功利取向,使钢铁行业错过了最好的转型时机,拖延至今难以为继。
为什么是养猪?思维层面的局限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表面上看,相比钢铁的微利,养猪更经济划算。就现在看养猪比炼钢更赚钱,螺纹钢每公斤价格是4.7元,而最便宜的猪肉每公斤也达到了26元,一公斤钢材的价格比不上四两猪肉。但账不能这么算,一则,养猪属于低端产业,准入门槛低,市场风险却很大;一家一户地小散养,都难以抵挡市场忽冷忽热的冲击,更何况大规模的投入呢?二则,养猪的表面利益和暂时利润比钢铁高,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整体利润其实很低,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也不能于此有更大的突破;三则,养猪等非主业对资金占用过多,必然分散对主业的技术投入,势必对主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武钢要养猪必须要回应两个关切,一是作为大型企业,在分散突破时究竟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是根据行业情况,从长计议?二是在养猪之外,还有更好的路径和办法吗?这究竟是一种无意识的应急,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尝试?但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基于何种愿望,钢铁企业去养猪都不足为取。
唐伟
评判
向养殖业转型
究竟是福是祸
武钢向种养殖业转型实际是被钢企现状处境给逼出来的。根据中钢协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875.3亿元,同比下降4.51%。去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186.3亿元,同比增长18.65%;而根据这一利润总额和销售收入测算,2011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4%,较2010年的2.91%再度下降。钢铁行业在去年利润下滑,销售利润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窘况中苦苦支撑和徘徊。
钢企受到成本和需求的“两头挤压”,一方面受铁矿石资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响,连续两年,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按粗钢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产能过剩率约已达到122%。另一方面上游燃料价格坚挺、成本居高不下;下游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家电、汽车等行业需求不旺,钢材卖价上不去。产能过剩、矿价太高,成为钢企挥之不去的痛点。
隔行如隔山。武钢向种养殖业转型注定不是一条平坦之路,种养殖的特殊性决定了一家钢企在没有掌握其规律性和特殊性的东西时就贸然挺进,其中,所蕴藏的危机和风险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同时,武钢转型投入巨大,在防范风险上没有一整套机制,只凭一冲之兴投下重金,加上国企在效益、风险意识和规划上有所欠缺的“老毛病”,很难高效率地配置国有资源,也很难实现产业优化和产业升级,只有用传统的观念来发展传统产业,到头来,很有可能会重蹈眼高手低的覆辙。所以说,对于武钢转型种养殖业之举,所冒的风险恐怕不是常人所能预料和判断的,虽说展现出痛下转型产业结构的决心,但却不免让人担心这种转型到底是福还是祸?
闻一言
三言两语
从轰轰烈烈投资到房市、股市,再至参与各种炒价行为,大型国企的多元化之路,都充满着令人诟病的短视。
连格平
武钢与其乱枪打鸟,慌不择路,不如宁缺毋滥,在做好主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专注于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上做文章。
杨威红
企业转型是一道无以回避的坎。这既有化解投资风险的市场定律,也有钢企面临困局的现实需求。武钢办幼儿园,要养猪,种菜,企业转型的领域和行业,都让人大跌眼镜。
陈伟
现在,企业转型一般情况之下,都是向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汽车、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重点产业转型,因为这些新型产业发展前途明确,获取利润大,但是,向新兴产业转型需要审慎的评估与调研,需要外部性与内部性的成本考量。
霍欣欣
如果缺失应有的自主创新能力,无从掌握核心技术,没有占领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则新兴产业发展拿到的很可能是利润的“边角料”,发展来、发展去,最终还是落在“脚后跟”上。很难使企业的转型之举真正走上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
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