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2年全国两会 > 2012两会代表

代表:中国大学涉农专业严重萎缩 农村无人种地

2012年03月11日08: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原春琳 张国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一边乘坐扶梯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陈剑摄

  留在土地上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年轻人在减少,但这并不是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桃林委员担心的问题。

  他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否则,“现代农业”无从谈起。

  “其实现代农业跟传统农业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农民,根本没办法从事现代农业。”张桃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这不是统领中国农业的最高政府部门高官张桃林一个人的担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委员也有同样的忧虑。

  这位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到地方工作后分管农业,对农业的理解从理论层面真真切切地转到了实际层面,“农业科技太重要了”。他仅以甘蔗为例,作为甘蔗主产区,如果广西甘蔗产量出了问题,全国的糖价都会迅速上升。

  农业院校也在担心。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委员说,原来部委所属的七八所农业大学,传统的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不会超过20%,华南农大这个比例则为16~18%。尽管重点大学不愁生源,但是传统的涉农专业很难招到高分考生。对一些涉农专业而言,招生的常态是:高分考生少,第一志愿少。

  涉农的职业院校更是让人忧心。在去年的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委员当面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反映:在近10年的时间里,农业大省贵州涉农的职业学校从13所减少到4所,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每年涉农专业毕业生还不到3000人,学生毕业后纷纷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是个普遍现象,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筑只有一个教学楼。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职业院校里,一些看起来风光、更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比如,厨师、动漫,则广受青睐。

  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委员在前年的一份提案中说,因为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甚大,有的地方的工资仅为公务员的一半,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纷纷改行。全国有94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数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员比重较大。

  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谭志娟代表则现身说法。她说,农技站基本上很多年不进新人了。2003年改革后,一个乡镇基本就一个人负责种植业。有的乡镇占地广,几十万亩的地,一个人根本跑不过来。他们的待遇也不高,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电脑、没有办公经费。现有的技术人员知识相对陈旧,“一些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没有理论基础和技能很难操作。”

  一方面是基层缺人,另一方面是农业院校的人下不去。华南农大针对毕业生去向的一份统计证明了这一点。温思美说,该校真正学农并进入涉农部门工作的,比例不到一半,到县一级农技站工作的更是寥寥无几。最近的到县级农技站工作的华南农大毕业生,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毕业生。

  在这个自由选择的年代,没人能强迫别人作出某种选择。毕竟,农业的“苦”字招牌一直没有摘掉过。

  以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有人说,学农的学生看起来比较土。“天天跟土地打交道,怎么洋得起来?”温思美说:“农科学生要跟着太阳转,跟着地球转。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农事,都要去做基本的实践。这是花钱花时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开玩笑,农科学生要比其他专业学生多吃二两饭。”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条件还是要差一些。尤其是有了知识积累之后,很多人宁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与农业打交道。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委员直言:“别说高校学生不愿意去,农村的人也不愿意在农村,农民工的第三代都不愿意回去了。”

  旭日干是真急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人才流失,“粮食安全谁来保证,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对很多从事农业科技的研究人员来说,袁隆平是一个传奇。有人说,他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众所周知,袁隆平取得今天的成果付出了多少辛苦:一个上世纪50年初的大学毕业生,天天泡在田间地头,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的杂交水稻。

  在很多人看来,这位院士更像是一个农民。可是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愿意像袁老那样整天在地里劳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农民?

  3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说,现在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将来谁来种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重视的问题。他指出的农业科技不足之处,包括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的科技成果很少,也包括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总量不够、队伍老化等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一号文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

  但是,长期以来“农业苦,农业累”的观念深入人心,政策的调整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希望培养出袁老这样的人,但是这比那个时代更困难。”温思美说。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责任编辑:UN01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两会要闻

温家宝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详细]

两会热点

2012全国两会期间,改革、反腐等热点问题被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提案议案。两会闭幕后,这些建议又将往何处去?[详细]

两会调查

热点调查:房价问题北上广三地居民普遍认可限购令控制房价的作用…[详细]
热点调查:幸福感你心目中谁是最幸福的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呢…[详细]
热点调查:2012年通胀47.4%的受访居民认为2012年通货形势将继续恶化…[详细]